“三人委员会”时周恩来与马歇尔的交往

作者:张家康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张家康

抗战胜利后,美国出于其在中国的利益考虑,有意修正赫尔利对华政策的错误,特别派出五星上将马歇尔作为总统特使来华“调处国共军事冲突”,参与国共和平谈判。作为回应,中共派出周恩来全权代表。自1946年1月开始,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周恩来和马歇尔有了一段共事的经历。

“三人委员会”成立,周恩来与马歇尔初识

中共对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举措表现出积极的态度,马歇尔即将来华的消息一经公布,周恩来就以中共中央发言人的身份发表谈话,表示欢迎杜鲁门总统的对华政策声明,尤其是对关于国共停止敌对行动、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改组政府的建议表示积极支持。他还在给董必武、王若飞的电文中说:“赫尔利政策失败,马歇尔来华在方法上有改变可能。”周恩来对和平建国有着深切的期待,他在拜访马歇尔时曾说:“中国人民抗战八年,如从‘九·一八’算起,已经十四年了,牺牲重大。中国不能再有内战。我们主张由政治协商会议草拟宪法,然后由改组了的政府筹备国民大会,通过宪法,使中国走入宪政的国家。”在谈到宪政国家时,他还对美国表示了谦虚的学习态度,他说:“美国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一)华盛顿时代的民族独立精神;(二)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和罗斯福的四大自由的精神;(三)美国的农业改革和工业化。”

马歇尔特使来华后,提出建议:由国共美三方各出一人组成委员会(后简称“三人委员会”),国民党为张群(不久改为张治中),共产党为周恩来,美国为马歇尔:委员会的职责是处理有关停战、恢复交通和受降事宜。取一致协议方式,每方都有否决权。一切决议须送国、共最高当局核准后生效。周恩来对此表示说:“我们欢迎外来的友谊协助”“同时也愿望盟国恪守‘不干涉中国内政’的诺言。”马歇尔还提议,设立有三方代表参加的执行部,执行已取得协议的政策,监视停战,公正地作调查。执行部下设四个交通中心和八个小组。周恩来对此表示理解和支持,同时他强烈呼吁,国民党应该迅速停止对热河的进攻。

“三人小组”成立后,在首次军事调停会议上,针对恢复交通的问题,周恩来特别提出,碉堡和工事理当在拆除之列,并且呼吁全国全面停战。国民党代表张群虽然表面表示赞同,但却以政府要从苏联手中接收主权为由,将东北和华北的赤峰、多伦排除在停战之外。周恩来听后严正地指出:东北已为我人民武装接收,主权已经恢复。如果是全面停战,那么东北当属其中。至于赤峰和多伦,周恩来更是断然拒绝,他指出,那里已经成立了民选政府,一切都在按人民的愿望行事。共产党的军队是不可能退出的。国共双方就此问题各执一词,会议开了五次,争论了五次。马歇尔见到这样的局面,便建议暂时搁置争论,不予再继续讨论。周恩来在单独和马歇尔会谈时,明确表达了中共反对国民党以接收主权为名,从中共手中“接收”赤峰、多伦。马歇尔随后去见蒋介石时,转告了周恩来的意见,他建议蒋介石暂时搁置争论,收回所谓“接收”的要求。

马歇尔的斡旋、游说终于有了回报。1月10日,国共双方的代表张群和周恩来终于坐下来,共同签署了《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恢复交通的命令和声明》与《关于停止国内军事冲突的协议》。同日,国共双方的最高统帅向各自的军队下达停战令。正是在此基础上,政治协商会议总算开幕,周恩来出席了会议,并向会议呈送中共代表团的《和平建国纲领草案》,正式提出军队国家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要求。

政协会议后,国共都将面临着最敏感的问题,即研究军队整编、统编问题。据后来接替张群的张治中回忆,在马歇尔向蒋介石提出的最初整军草案中,“准予中共陆军和国民党陆军成一与二之比。而海、空军是中共当时所没有的,中共未提过这种要求,现在突然取得百分之三十的兵力。当然为国民党方面所料想不到。这份草案到蒋手上,蒋当然感到非常诧异,马上请马歇尔来谈话,结果由马再加修正提出,陆军比例改成一比五,其余海、空军两点就没提了。”2月25日,周恩来、张治中和马歇尔共同签署了《关于军队整编及统编中共部队为国军之基本方案》。在签字式上,周恩来对马歇尔的卓有成效的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说:“这次的成功,正如停止军事冲突协定之成功一样,应感谢马歇尔将军之协助与努力。我个人也很光荣,能与一个世界战略家共同工作,完成此计划。”马歇尔也在签字仪式发表了致词,他说:“此协定为中国之希望。吾相信其将不为少数顽固分子所污损,盖此少数顽固分子,自私自利,即摧毁中国大多数人民所渴望之和平及繁荣生存权利而不顾也。”张治中解释说,(马歇尔)这番刺激性话语是有所指的,“他所称的‘少数顽固分子’是指国民党方面的,大概他当时已经从情报方面得到若干的报道了”。

政协会议闭幕式后,周恩来便去拜访马歇尔,向他转达了毛泽东的谢意,感谢他为停止内战所做的努力,希望他再促使东北停战。周恩来认为马歇尔工作态度是正确的,方法是公正的。马歇尔听后也很高兴,当即表示将努力说服蒋介石,解除对中共动机的疑惧。马歇尔还建议国共双方军队混编。中共军队主要驻在华北,一部可驻在东北、华南。周恩来很清楚,马歇尔作为一个美国人,他的想法只是一厢情愿,与时下的局势相左:蒋介石本来就意图将中共的军队从华北、东北、中原和华南排挤出去,怎么可能会答应中共军队常驻呢?再说,要将两支性质截然不同的军队混编,多少有些异想天开,是万万难以实现的。马歇尔既然说了,那也就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了。

“三人小组”的华北、华中之行,马歇尔自视为“裁判员”

为落实停战和整编工作,“三人小组”由重庆飞北平,开始视察华北和华中各地。起初,国共双方都表达了共同的希望:早日停止军事冲突,恢复交通,实现真正的和平统一。马歇尔很高兴,他笑容满面地说:“既然大家都有和平统一的愿望,那么停止军事冲突也就有了基础。”说着,他带头鼓起掌来。马歇尔的情绪感染了张治中和周恩来,他们都发表了即兴讲话,周恩来说:“美国朋友站在朋友的地位帮助我们,特别是马歇尔将军在促进中国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上对我们的帮助,更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

当时,国民党政府正准备在花园口开始黄河堵口工程,使黄河重归故道。这样,黄河故道内的解放区将被完全淹没,四十万居民就要深受其害,周恩来就此严重问题,立即向马歇尔通报,表示同情黄泛区群众的利益,同意黄河重归故道,但是必须先复堤,让河床居民安全迁移,才能实施堵口工程。周恩来专门向马歇尔提交了一份备忘录。

“三人小组”抵达北平的第二天,就飞往张家口、集宁。3月2日,他们到达济南。在一间客厅里,国共双方在山东的主要负责人王耀武、何思源以及陈毅、叶飞、黎玉等人早已迎候在这里。“三人委员会”济南执行小组作了山东停战情况的汇报。听完汇报,马歇尔有感而发,绕开敏感的停战问题,谈起了美国棒球,他说:“你们知道,棒球在美国很受欢迎,可是它的裁判员却不好当,常常是吃力不讨好,双方的队员几乎都能找出点什么来,批评裁判的不公正,不为运动员所理解。可是,裁判员你必须干下去,不能因为别人的指责,你就拍拍屁股走入,那不行,那棒球比赛就进行不下去了,如果都这样,还叫美国吗?因为,棒球是我们的国球。”马歇尔看了一眼周恩来和张治中,又将话题转到自己所担负的使命上,他说:“美国政府派我来调解国共两党的争端,我是负有外交使命的。你们应该相信我象棒球裁判员那样,公平公正,不偏袒任何一方,使你们的国家真正走上和平统一道路。”

“三人小组”来到河南新乡。河南当时还有军事冲突:处于黄河以北的孟县已为八路军占领,可是国民党军却公然违背停战令,于1月14日渡过黄河进攻孟县。这些事实连执行小组的美方代表都予以确认。可是国民党方面代表郑介民却百般狡辩、抵赖,中共方面代表叶剑英据理力争,并且拿出国民党军进攻的手令,双方争执得极其激烈。周恩来和张治中两人都静静地听着,不便插言,只待“裁判员”马歇尔的“口哨”了。马歇尔终于听不下去了,他打着手势让他们停止争论,并说:“懂得历史的人都会知道,美国曾有过南北战争,那也是生死大搏斗,可是战争结束后,以前的生死对头不还是携起手来共同和平建国吗?他们都没有去追究对方在战争中的是和非。战争结束了,为什么要去追究呢,以至现在,我们都弄不懂那场大战中的谁是谁非,难道非要搞清楚不可吗?”

河南之行接着太原之行,“三人小组”所到之处,国共双方终能坐到一起,而不是对峙冲突。飞机上,马歇尔想到这里,暗自高兴起来,下一站不就是延安吗?他转身对旁边的周恩来说:“周先生,下一站我们就到延安了,按照你们的说法,你是到家了。我可以问一个问题吗?”

“将军,请讲吧,什么问题都可以问。”周恩来开朗地笑着。

“在重庆,我和你几乎天天见面,还有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吴玉章、陆定一,你们的人,我见了不少,也共过事,有着很深的印象,只是毛泽东先生……”马歇尔说到这里欠了一下身,看了一眼飞机舷窗下的茫茫无际的黄土地,又接着刚才的话说,“听说毛先生想去莫斯科休假,是真的吗”?这是一个试探性的提问,周恩来立即回答:“毛泽东先生告诉我,他也听到这样的传闻。但是,他对我说,即使去国外休假,我宁愿去美国,因为在那里我可以学到许多对中国有用的东西。”说话间,飞机已在延安降落。机场上早已聚集了一万多人,人人挥动着手中的彩旗,呼喊着欢迎的口号。如此热烈的场面令马歇尔十分激动。周恩来走下飞机,将马歇尔介绍给毛泽东。“欢迎马歇尔将军来延安。”毛泽东和马歇尔握手、拥抱。马歇尔端详着毛泽东:一套布质制服,一顶灰旧的解放帽,看起来十分随和。这样的形象与他在重庆所听到的被妖魔化的毛泽东截然不同。

延安中央礼堂洋溢着欢乐的气氛,毛泽东在这里设晚宴款待马歇尔一行。他在祝酒辞中称赞马歇尔为“和平使者”。而在此前,毛泽东在接受美联社记者采访时,已经表明对马歇尔调停的态度,他说:“总的方面,中国走上民主舞台的步骤,已经部署完成,其间,马歇尔特使促成中国停止内战,推进团结、和平与民主,其功殊不可没。”

延安之行使马歇尔尤感欣慰,以“裁判员”自居的他,所吹的“口哨”终于得到一方的首肯,所以在离开延安与毛泽东握手告别时,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会晤是有历史意义的。”

周恩来是马歇尔未遇过的外交对手

中共领导的冀热辽军区部队在参与苏联红军协同的军事行动中,击败曰伪军,收复山海关等地,随后又进驻锦州和承德。不久,东北民主联军成立,分布于苏军未能驻防或已撤离的东北各地。可国民党却以接收主权的名义,分两路大举向东北进攻,东北的国共双方武装已成剑拔弩张之势。马歇尔感到为难,只得采取折中的办法,即“美国可以为国民政府运送部队去东北进行接收,但已被共产党军队接收的地区暂时维持现状”。正当马歇尔一行视察各地的时候,苏军开始从所驻扎的东北城市和铁路线撤军。国民党军趁机进驻沈阳,随后又向解放区各路进攻。

在国共双方处于争夺最为激烈,战争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马歇尔却要回国述职。周恩来一再挽留,希望他将东北问题解决后再回美国。周恩来对马歇尔说,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不承认中共有受降区,中共才向东北发展以谋出路。我们从未拒绝国民党从苏军手中接收主权,但政府军却开到热河向我们进攻,并源源不断开进东北,还反对我们派执行小组到营口去的意见。周恩来还向马歇尔提出解决东北问题的两大原则:“(一)外交和内政分开,中共不介入外交,内政要协商;(二)军事和政治平行解决。政府军在东北只保留五个军的兵力,实行政治民主,地方自治。”

马歇尔也没有了主张,因为他的手中此时已有蒋介石的五项条件,其中最让他感到棘手的是,蒋介石强硬地表示:“有权接收沿长春路两侧三十公里内地境的主权,这些地区的中共军队应撤出。”马歇尔只能和稀泥,他也明白自己的使命说起来吓人,其实就是泥瓦匠,东抹一把,西抹一把,就是不能让事态激化。看着周恩来的表情,马歇尔表示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协商的,有些问题就等他从美国回来后再作处理。

马歇尔离开中国的第二天,即3月12日,国民党军进驻沈阳,并以沈阳为基地从东、南、北三方面向东北民主联军进攻。在十几天的时间里,国民党军便占领新民、彰武、盘山、辽中、法库、辽阳、抚顺、铁岭等地。3月22日,国民党军向东北重镇四平街发起猛烈的进攻。

回到美国后,马歇尔本打算回到家乡的乡间别墅住上一段时日,忙里偷闲,享受一下乡村恬静、闲适的生活。可是中国东北的炮声,震得他茶不思饭不想,不得不急急踏上回中国的旅程。中共得知马歇尔就要回来的消息,采取了积极的配合态度。4月20日,毛泽东给周恩来发来指示电:考虑到马歇尔刚刚回来,“周应和他维持过去那样的良好关系,以期争取东北停战,并解决一切国内大问题”。毛泽东还在电文中指示,我们不能同时与美、蒋弄僵。只要美国不恢复赫尔利的扶蒋反共政策,“我们不应和他弄僵”。在与马歇尔交涉时,“应避免用激烈态度与抗议形式。周、马之间仍应尽可能保持友好关系,使国民党无隙可乘”。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周恩来就东北问题与马歇尔作了一次长谈。周恩来告诉马歇尔,蒋介石之所以进攻东北,就是因为他始终不承认中共领导的东北部队,还在诽谤他们为“土匪”,还要“讨伐”。“在这种情形下,他们进攻,我们便要抵抗,于是战争一直在继续。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愿意停战,我们希望停了以后来谈一切,我们也愿意承认国民党军队的地位。这是我们和他们不同之点。”马歇尔静心地听着,觉得周恩来所说是情理之中。自从与周恩来共事以来,马歇尔十分欣赏周恩来的谈吐、学识和风度。在与国民党谈判时,周恩来总是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条理清晰、逻辑缜密的分析。马歇尔曾对民主同盟的张君劢、罗隆基说:“周恩来是我未遇过的外交对手。”

东北战云密布,中原又硝烟四起。蒋介石调集11个正规军26个师约30万人,向中原军区驻地宣化店进逼。周恩来心情焦灼,向马歇尔提出:东北问题解决的同时,一定要撤去对中原地区的包围,并让他们安全转移。周恩来为中原军区部队的安危多次与马歇尔和国民党交涉,签订了一些协定,其中一个重要成果是可以将2000多名伤病员和非战斗人员安全送到河南安阳。这为后来的中原突围减轻了负担。

但是,中共方面的和平努力没有换回蒋介石的回报,相反,他的胃口越来越大。对中原地区包围后,国民党当局单方面提出一个整军方案,要求中共部队退出察哈尔、热河、烟台、威海卫、苏北和东北大部。周恩来接到这个方案后,极为愤慨地对马歇尔说:“这是不能考虑的。”周恩来已经意识到,由于美国错误的对华政策,马歇尔已失去最初的公允。他在致中共中央电文中说:马歇尔“在第一时期对停战、政协、交通、复员、整军的意见和办法是公正的。第二时期对东北问题就偏了,只要我们让,不要国民党让,而且让了还不停战。”

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并扬言在四十八小时内消灭中原解放军。面对危局,周恩来和马歇尔进行了会谈,他认真地对马歇尔说:“能让的我都让了,不知政府是破裂呢,还是一面打一面谈?我们愿意和平,但不能接受蒋的这一套。”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也没有关闭调停的大门,而是客观地分析马歇尔调停的全过程,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他在会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裴斐时,针对所提中共和苏联的关系,指出:“中国不会置身于一个国家的影响之下,以致成为一国的工具,而应起把同盟国综合起来的作用,至少要成为美苏合作的桥梁。如果国民政府改组成为联合政府,就可与一切盟国都保持友好关系,反过来影响国际间的合作。中国是有理想的,中国要富强起来。中共对美国是既要合作,又要批评其政策中的不对之处。”

马歇尔为周恩来八上庐山

蒋介石曾先后与史迪威、赫尔利、马歇尔打过交道,史迪威被排挤回国,赫尔利倒是得心应手,可是因为中共方面对他不满意,所以也被召回国。马歇尔是史迪威的上级和好友,蒋介石一直对他心存疑虑。他在日记中多处记述马歇尔的调停过程,却很少给予赞扬,说马歇尔实行的是“妥协绥靖政策”,“必至根本失败而后已”。其中一则日记这样写道:

“近察马歇尔之心理及其态度,乃极以对共交涉之破裂或停顿为虑,时现恐惧与无法应付之情态,其精神已完全为共党所控制,惟共党之要求是从,无敢或违,凡与共党心理抵触之条件,皆不敢向共方试谈,其畏共之心理竟至如此”。

7月中旬,国民党军又集中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大举进攻。同时,国民党当局对国内反战和民主的呼声,实行残酷镇压。7月11日,著名的爱国知识分子李公朴在昆明被暗杀;15日,西南联大教授闻一多也在昆明遭到暗杀。周恩来悲愤至极,立即去见马歇尔,愤怒地说:“不知你听到昆明的消息没有?现在国民党有一切权力可用,但却用暗杀的手段来对付民主人士,是无耻、法西斯的作风,令人愤慨。我得到消息后,愤慨得无话可说。国民党用这样的方法,还有什么谈判、民主可言?”马歇尔听着,脸色凝重。7月18日,马歇尔专为此事上了庐山,要求在此避暑的蒋介石对这些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释。从这一天开始,一直到9月10日,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马歇尔8次上庐山,在周恩来和蒋介石之间奔走。

美国的对华政策一贯是自相矛盾的:一面要调解军事冲突,实现停战;一面又为蒋介石向解放区运兵,并给予经济援助。周恩来充分理解马歇尔所担当角色的尴尬,他在接受美国记者李勃曼采访时,有意将马歇尔与史迪威、赫尔利作了比较。他说:史迪威与赫尔利政策的差别,就是史迪威主张平等地援助一切抗日军队,他是执行罗斯福政策的。赫尔利的主张却是要经过蒋介石来援华。在谈到马歇尔时,周恩来称赞他:“直率、朴素、冷静,与史迪威相似。”“但在一九四六年三月东北问题起来以后,双方意见常有距离。他对苏联有猜疑,往往把苏联牵涉到各种问题上去,加上美国政府的错误政策,使我们与马歇尔无法取得一致意见。但是,我与马歇尔个人关系很好,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国民党是一心要挑起全国内战。此时的“三人委员会”已是形同虚设。整整三个月的时间里,三人都没开过一次会。周恩来认为,在曰趋危及、严峻的局势下,最为紧要的工作是重新启动“三人委员会”。他向马歇尔建议召开“三人委员会”会议,讨论停战问题。当马歇尔向蒋介石反映周恩来的建议时,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鉴于此,周恩来断然退出谈判,于9月16日离开南京来到上海。

马歇尔和司徒雷登得知周恩来退出谈判的消息后,焦急万分。他们致函周恩来,一再催促他速回南京。在当时的情形下,国民党毫无停战的意向,再谈也没有意义。周恩来就是回到南京,也不会重开“三人委员会”。为此,周恩来致函马歇尔:“我并非不欲回南京与阁下等共商停战之确切办法者,惟因政府当局不仅无停战表示,且变本加厉,正在积极进攻张家口、哈尔滨、安东与苏北各地不已,若再冒昧商谈,徒骗人民,而为政府放手大打之烟幕,于真正和平决无补益。故宁留上海,以待三人会议之召开。”马歇尔收到信后,认为国共双方的焦点在张家口。于是,他多次找蒋介石,希望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张家口。这一次,蒋介石一反常态地给了马歇尔一些“面子”,他答应对张家口的军事进攻可以停止10天。但是这是有条件的,即中共应按照他圈立的名额和要求,参加国民党所召开的所谓“国大”,中共的18个师必须在限期内,进入他所规定的区域。显然,这又是蒋介石的一个大阴谋。可耿直的马歇尔没有察觉,他高兴地给周恩来送去备忘录,请其速回南京。不久,他专程来到上海,当面劝说周恩来速回南京。周恩来考虑到马歇尔的诚意,最后应允回南京。

就在周恩来即将前往南京时,10月11日,国民党军攻占了张家口。蒋介石于当日宣布:11月12日召开“国大”。周恩来闻讯后,不得不取消了南京之行。很多民主人士出于对和平的渴望,一再劝说周恩来回南京。在这种情况下,周恩来为国家和平再次做出努力,回到了南京,并去见了蒋介石。可是,让周恩来没有想到的是,他被告知蒋介石只给他8分钟的接见时间,且拒绝谈实质性的问题。

蒋介石不顾周恩来的警告,如期召开了由国民党一党支持的所谓“国大”,国共和谈的大门被重重地关闭了。周恩来拜访马歇尔,告知他国共和谈破裂的真相,并表示中共代表团将择日返回延安。马歇尔听后显得特别沮丧,他有气无力地说:“我已没有理由再挽留你了。什么时候你回延安,我即时为你提供飞机。我也有义务保护中共在各地代表团人员安全,负责把他们送到你们那儿去。”11月19日,马歇尔亲自到机场给周恩来等和谈代表送行。登机前,周恩来真诚地对马歇尔说:“让我们做个朋友吧,我们共产党人是不会忘记你的。”次年1月,马歇尔接受新的任命—一担任美国国务卿,从而结束了美国总统特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