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将郭鹏

作者:叶介甫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徐文涛

在人民解放军开国上将的阵列中,先后于黄埔军校和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这两所中外军事殿堂中深造并驰骋疆场的恐惟杨至成一人,而这位名将的传奇征程又紧紧地与人民军队的后勤事业连在一起。他戎马一生中,有13个任职与后勤结缘。从南昌起义后期担任朱德的副官长,到后来任东北民主联军总后勤部政委;从建国后任中南军区后勤部长,到辅佐叶帅出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后勤部长,他用忠诚与信念一次次人如其名地让战地保障事事至成,为党和人民军队立下了不朽功勋。本文仅就杨至成将军于战火硝烟中为我军后勤工作所做的开创性贡献作以回顾。

人民军队兵站线的开拓者

1933年1月,蒋介石调集20个师的兵力从闽北、赣东、赣中、赣南4个方向“分进合击”,对中央苏区发起第四次“围剿”。而此次反“围剿”,由于红军机动作战范围扩大,且自身总兵力已达7万人,战地补给需求加大。为对各路部队实施有效保障,红军以瑞金、宁都和兴国三地为中心,向外开设了5条兵站线,即建宁一广昌一宁都线,建宁一石城一宁都线,东陵一洛口一宁都线,招携一黄陂一宁都线,瑞金一宁都线。这是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次开设大规模的兵站动脉网。战斗中,各条兵站线如火龙跳跃般涌动起川流不息的支前人流物流,弹药、粮食、药品等通过支前群众的背驮肩扛被送上前线。而指挥、运筹和调度这张兵站动脉网的红军后勤统领便是杨至成,正是从这时起,他成为了我军兵站工作的开拓者。

杨至成本为军中武科出身。早在1924年初,身为滇黔军上士的他因反对军需官克扣士兵粮饷而得了个“好斗的公鸡”称谓。翌年,当部队为参加孙中山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而开到广州集结时,他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为了黄埔五期政治科生。1927年3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南昌起义时,他是国民革命军第20军6团6连的指导员。起义当晚,他与连长带领全连士兵在歼灭敌第79团的战斗中立下头功。起义失败后,他在连长脱逃后替任连长。在后来攻打许克祥部的战斗中,他带领连队冲在最前边。起义军取得坪石大捷后,因战斗表现出色,他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的副官长,开始与我军最初的后勤工作结缘。井冈山会师前,作为师部的副官长,他操办了朱德与伍若兰的婚事。井冈山会师后,他起初担任红4军28团的副官长,不久被任命为1营4连连长,营长为林彪。

1932年6月,随着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临近,已经担任红军学校校务部长的杨至成,又受命兼任红军总兵站主任。4年前,即1928年8月,黄洋界保卫战打到最艰难时,伤势未愈的他组织当地群众向前线送开水,送饭菜,运弹药,并把救护队带到阵地上抢救伤员。这是他第一次组织火线战勤保障,并提出“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的口号。1929年3月红4军整编时,杨至成因在后勤方面显示的才干而被委以军部副官长。副官长即副官处长。副官处是军司令部的一个机构,其职能既相当于现今的管理处,但又担负着不少后勤方面的工作。

杨至成任副官长后办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协助供给处为全军制作军衣,改善红军的后勤供应。当时红军军服的颜色虽延用了南昌起义时国民革命军军服的颜色,即淡灰色,但尚无自己的领章、帽徽。为了使红军的军服统一壮观,杨至成与几位同志向毛泽东和朱德建议说,既然我们叫红军,目前的资金又略微宽裕了,就应给每套军服都配上红领章和红帽徽。毛泽东听后当即赞同,说:“好啊,只要条件许可,就把我们的红军打扮得更威武一些。”从此,人民军队的军装上有了鲜红的领章和帽徽,“一颗红星头上戴,革命红旗挂两边”。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干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这是毛泽东于1930后12月下旬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满怀激情写下的词《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的上半阕。在这次战斗中,被从红4军副官长任上抽调到红12军同样任副官长的杨至成,负责为阵地上的官兵送饭送水和救护伤员的工作。他带领赤卫队员组织周围群众为坚守在龙冈山上的红军官兵送去热饭热水。时值隆冬,12军的不少战士尚未穿上棉衣,冷风一吹,浑身瑟瑟发抖,送上火线的热饭热汤,给战士们增添了力量。

1932年7月,红一方面军在取得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乘势发起攻势作战,此时已调任红军总站主任的杨至成率领兵站人员全力投入到向前线运送武器弹药等各类军需物资和抢救和后送伤员的工作之中。这次战斗,由于前锋部队侦察失误,错将本来10个团的敌军误报为4个团,结果作战难度大大超过预期,战况十分惨烈,就连红一军团军团长的林彪也上阵抬起担架。此战,杨至成腹部重伤,被紧急送到医院。

兵站乃军队在后方交通线上设置的供应、转运机构,主要负责补给物资、接收伤病员、接待过往部队。为了便于保障,当时的红一方面军总兵站还于各条兵站线上依距离而下设大、中、小三类站,凡路程满30里的设一小站,过往人员可以在此吃饭、喝水和休息;而路程超过60里的则设立中站,一般配备有医疗力量,可以接收前线送来的伤员并给予简单的处理后再后送。当时,每个大站都编有四五百人的运输营,每个中站则编有二三百人的运输连(有的叫辎重队),完全靠人力肩扛背驮来完成任务。各兵站还配有从地方动员来的由支前民工组成的挑夫队和担架队。挑夫每人自带一根扁担和两条绳子,需要挑什么就挑什么。担架队则每五人一副担架,从前线往后方送伤员。兵站动脉网的开设,有力支援了前方的战斗。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曾当面表扬杨至成说:“你们要再接再厉,红军离不开你们这些有经验的‘先行官’!”

“战斗打到哪里,后勤保障就做到哪里”

1936年2月20日,已经在陕北站稳脚跟的中央红军,在毛泽东、彭德怀和张闻天的直接指挥下,发起了东渡黄河的东征战役。此时身为红军供给部长的杨至成随军东征,组织战地后勤保障。

东征战役发起前,毛泽东专门向杨至成交代,要他充分做好物资筹措工作。接到命令,杨至成带领后勤部的同志,开始积极做战前准备。为解决出征部队的御寒问题,杨至成带领后勤部门筹资采购棉布2000匹、棉花4000公斤、毛皮2000张,在瓦窑堡等地组建起了被服厂,并很快使部队指战员尤其是一线战斗部队指战员都穿上了暖和的御寒服装。而军粮筹措任务十分繁重。杨至成经过计算,认定部队共需筹粮165万公斤,食盐2500公斤。于是派出后勤人员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分别在延安、安塞、宜川、延川等县进行筹措,随后又组织起一支有400头毛驴、1000名民工的运输队,把筹到的给养运至石门子、安沟等一线,供应红一、红十五军团。与此同时,兵工厂除及时修好部队送去的武器装备外,还加大弹药生产量,月生产手榴弹2000枚、炸药1000斤、子弹1万发。此外,渡河船只准备,征用地方造船工等100名造木船12只,制作羊皮筏子100个,浑筒3000个,帆板1500条。

2月20日晚8时,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分别从沟口和河口渡河成功后,杨至成对后勤人员说:部队打到哪里,后勤保障工作就做到哪里。随着战事的推进,杨至成组织后勤人员在晋西北以石楼、中阳、孝义、隰县为中心的新根据地内,设立了各种临时兵站和仓库,对东征部队进行战地补给和供应。由于晋西北地区较陕北富庶,加之晋军装备相对较好,红军作战中所需的粮秣、经费、枪弹等,基本上取之于敌,就地筹措,富富有余。井冈山时期反“围剿”战斗多是反击作战,其战地补给基本上为相对固定的对点保障;而东征战役基本上为外线攻势作战,补给线不断向前拉长。根据这种战场态势的变化,为了做到“补跟打走”,杨至成提出了伴随保障的开拓性模式。为此,他将供给部人员分配到各路攻击部队中去,让他们与各军团的后勤单位一起对部队予以伴随保障,进而形成了总线与支线衔接紧密,点动线移,支线随战况前伸的“保障网”。

在为期75天的东征战役中,红军消灭敌军7个团,俘敌4000余人,缴获各种枪械4000余支、火炮20门,吸收新兵近8000人,筹得银元30万,在政治、军事和物资上都取得了重大胜利。而战役中,杨至成所提出的“战斗打到哪里,后勤保障就做到哪里”的总要求,是对他在井冈山时期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这一后勤理念的充实与升华。

1936年5月,为了打击西北“二马”,向西扩大革命根据地,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恢复一度因斗争需要而在长征后期取消的红一方面军番号,组成1.3万余人的西方野战军,发起西征战役。此时,身为方面军总供给部长的杨至成又被任命为西方野战军兵站部部长和后方勤务部部长,统一领导战役中的兵站、供应和卫生工作。

战役发起后,杨至成组织后勤干部在吴起镇设立总兵站,在5个前出要点上分别开设分站,将3所医院和4个医疗所依次沿线开设,形成了一总线带两支线的保障网。针对西征战役战场地域宽广,路程遥远,且敌军多属骑兵,行动迅速快捷的特点,杨至成在伴随保障中不断增站拉线,在将原来的3个分站改为中站后,又开设了13个分站,增加一条运输干线,并组织精干、轻便的运输队携带必要物资随队进行快速保障。在此基础上,他还在陇宁交界的相对富庶地区就地取材,边筹边供,有力保证了部队在半荒漠化地带的战地补给,为整个战役取得根据地扩域至陕北“三边”与进占陇东阜城和宁西盐池多个重镇的战果尽到了“先行官”的职责。

东北战场伴随式战勤保障

1946年1月,于1938年6月由抗大校务部部长任上赴苏联疗伤并留学的杨至成,历尽艰辛终于与李立在、袁牧之等同志搭乘一架苏联军用飞机到达哈尔滨,回到阔别8年的祖国。很快,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对杨至成委以联军总后勤部政委的重任。当时,既是他南昌起义和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老战友和老上级,又是与其一同在莫斯科度过几年域外时光的林彪对他说:“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到后勤工作上来。我们有的后勤干部抓后勤与战斗脱节。有的军事干部指挥打仗又与后勤脱节。这两方面都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3月24日,为配合重庆谈判,促进东北和全国和平民主的实现,阻止国民党军长驱直入,确保在停战协定签订前造成东北我党我军控制北满广大地区及长春、哈尔滨两市与中长路满洲里至绥芬河段的有利态势,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电示东北局和民主联军总部,要求东北民主联军迅速集中主力,坚决扼守中长路之重镇四平,给北进之敌以有力打击。林彪在复电中表示:“拟坚决与敌决一死战。”为此,东北民主联军集中刚刚出关不久的9个旅的兵力,在四平地区展开了我军有史以来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城市坚守防御战。

由于此战规模空前,处于坚守防御的我军对战地后勤保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与此同时,东北我军大部及领导机关也由辽宁进入吉林境内。干军万马的涌来,无形中又增大了军中粮草的需求。为了筹补结合,联军总后勤部兵分两路展开大战中的后勤保障。一路由部长叶季壮率领,由四平以东的联军总部驻地梅河口出发,北上进驻被我军占领不久的长春,接收敌伪资材和工厂,夯实部队办后勤的家底;一路由政委杨至成率领,留驻梅河口,依托梅河口至四平的铁道线向四平实施战地保障。

由于有过红军总后勤官的经历,几年前在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兵团指挥课程时,杨至成曾专门研究过作战中军事指挥与后勤保障的关系。眼前一场敌我攻守大战在即,留学时的纸上谈兵终于要向战场实践转化了。天赐良机的是,从总兵站梅河口到四平战地间,一条横贯东西的铁道线掌握在我军手里,有了这条大动脉,部队的保障线就坚固通坦多了。在四平至梅河口这条铁道线上,有火石岭子、哈福、辽源、东丰、西丰、谓津等重镇,以这些车站和镇点为依托,杨至成带领后勤人员开设了3个大站,并将6所医院部署其间。战斗打响前,他组织人员采购到30余个车皮的粮、弹、药等必备军需物资,提前补充到各战斗师旅,加大了各战斗单位的作战携行量,使得战斗一开始我军官兵就粮多弹足。随着战事的进展,我坚守部队每天就要消耗子弹300万发、粮食30万斤。为做到筹得到、运得上、供得好、衔接紧,杨至成胸装战地后勤一盘棋,夜以继日地统筹保障大局,逐项环节地抓落实。

在战事最紧张的日子里,他既要随时了解前方的战场动态,又要环环相扣地组织后方供应,经常是每天只能休息3个小时,两只眼睛熬得通红,甚至走路都有些摇晃。一次,当一列刚刚装载完毕的的货车开出后,因前一车站传来列车遭遇小股敌人袭击的消息,他紧急安排警卫部队乘汽车追赶,尔后再登上火车护送军列到四平前线。鉴于物资前送的装载搬运任务繁重,搬运人员的体力消耗大,常常是装满10节车皮发车后,又要连续奋战装运下一列。凡到这样的紧要关头,他就作战斗动员:“11年前,在中央苏区反‘围剿’时,我们后方有句响亮的口号,叫‘一切为了前线的胜利’。现在,我们还是这个口号,前线需要什么,我们就及时补充什么。”

在为期1个月的四平保卫战期间,杨至成组织后勤人员所开设的这条兵站线如同一条打不断的钢铁动脉,共向前线部队运送各种物资200余个车皮,其中枪弹达8400万发、粮食440万斤。整个作战期间,共收容后送伤员8700名,其中绝大多数得到有效救治。到5月18日晚,我军主动撤出四平防线,分别进到松花江以北和东满、西满进行休整。党中央对四平保卫战给予高度评价,指出:“四平我军坚守一个月,抗击敌军十个师,表现了人民军队高度顽强英勇的精神,这一斗争是有历史意义的。”在这次保卫战中,杨至成和联军总后勤部的同志摸索出了大规模、长时间火线补给的套路,为日后我军大兵团作战中的兵站线开设与后勤保障提供了借鉴。

从1946年冬到1947年春,为粉碎国民党军的“先南后北”的进攻计划,东北民主联军总部针锋相对地实施了“南打北拉,北打南拉,坚持南满,巩固北满”的应战部署,在南满与北满两个战场上与蒋军展开了历时3个半月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为了保障部队完成此次战役,联军总后勤部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进行了相应的分工与准备。钟赤兵部长和李梓斌参谋长带一路人员作为后梯队于哈尔滨南的双城至榆树之间开设兵站线,负责由北满南渡松花江作战部队的物资供应和伤员的收治转运。而政委杨至成则亲率另一路人员组成前梯队,随联军总部过江,前出至郭县至扶余一线,为我攻击部队实施伴随保障。1947年元旦刚过,杨至成带领后勤前梯队冒着零下40度的严寒,越过冰冻的松花江,对向长春、吉林以北之敌发起进攻的我军12个师和3个炮兵团实施跟进保障。此次北满部队的一下江南,果真实现了对南满敌军的“北拉”,有力策应了南满我军的一保临江作战。

一下江南与一保临江过后,鉴于敌人必将重整旗鼓对临江发动新一轮攻势,经与钟赤兵部长研究,杨至成将由我军控制的通化铁路局改为临江铁路局,成立了临江军事运输司令部,把全路局14个车站与后勤兵站连成一体,并将哈尔滨至双城和哈尔滨至五常的两条铁路作为二下江南作战的保障干线,使得两条主干线很快有效运转起来,紧急向南北满两个前线前送物资50多万吨。1947年2月21日,本已苦战辛劳的杨至成随同北满主力第二次越过松花江。为了解部队的冻伤情况,他带着供给部长和卫生部长乘坐一辆破旧吉普车奔波于各部队之间,实地检查部队的御寒防冻情况。当他发现部分部队中存在或是棉衣厚度不够,或是乌拉鞋不结实的情况后,一方面严厉批评了供给部和军需部的同志,一方面又作了严肃诚恳的自我批评。

1947年5月,根据军委的战略意图,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对敌发起夏季攻势作战,使我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联军总后勤部经过研究决定,后勤前梯队仍由政委杨至成率领,南下进驻未来战场主要地段的后方,即四平以西的梅河口至朝阳镇一线,对各部队进行伴随保障。为了把后勤队伍组织好,杨至成专门从哈尔滨和佳木斯两处后勤机关挑选出作风硬、业务精的干部,组成梯队工作班子,带领两个大兵站人员和6个医院开赴前线。当时,联军尚未组建工兵部队,随着大地的冰消雪化,许多泥泞的道路和解冻的江河成为部队的行进障碍。一时间,铺设道路、赶修桥梁、寻找渡船便成了后勤战线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杨至成要求后勤干部在关键时刻勇当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先锋官。在他的严格督促下,整个夏季攻势其间,后勤前梯队动员组织群众共赶修大小桥梁200余座、公路300多公里,开设了1500公里的运输线,使各参战部队准时到达出击位置。

1948年4月,随着东北战场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总兵力已达到一百余万的东北我军对军需物资需求量更大,东北军区和野战军总部遂决定成立与后勤部平’行的军需生产部,统一组织大规模的体系性军需生产。从这时起,作为新组建的军需生产部的首任部长,杨至成告别了后勤一线,又投身到军需生产战线上来。

兵站,兵站,兵家需要战中有站,有站则需要组网连线。从罗霄山脉到黄土高原,再到长白山脉,在我军由小到大,由弱及强的血火征程上,杨至成将军统衔开设过的条条兵站线,由土地革命延伸至人民解放战争,由游击战到大兵团正规战,它既是后方连接前方的补给线和运输线,更是人民军队浴血荣光的一条生命线。而杨至成将军的足迹,就是我军战地兵站史的缩影和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