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服务》问世记

作者:孟昭庚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备团为追悼张恩德的会议上作了“为人民服务”的演讲。如今讲话已过去整整70年,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当年,毛泽东的讲话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关方面把讲话整理成《为人民服务》的文稿,经毛泽东审阅后正式出版,随即全国掀起了“向张恩德学习,为人民服务”的热潮。

炭窑事故夺去好战士的生命

张思德,1915年出生在四川仪陇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四方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参加红军以来,张恩德作战勇敢,曾在一次战斗中创造一人夺得两挺机枪的战绩。他先后当过勤务员、通信员、警卫员,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参加过长征,曾三次负伤。1938年,张恩德任中央军委警卫营通信班长,他带领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机要通信、站岗放哨、开展生产和建窑烧炭等多项上级交代的任务。1941年11月,部队改编,张恩德被调到中央警备团第一连当战士。由于工作认真,来到警备团不久,张恩德就当上了班长。张恩德为人不善言词,做好事从不邀功,工作任劳任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944年,张恩德积极参加延安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因他懂得烧炭技术,同年7月被组织抽调去陕北安塞石硖峪山里烧木炭。和张恩德一道负责两眼炭窑的还有两个战士:一个叫武根虎,一个叫金洪奎,他们三人是从不同单位抽调来临时组合的,张恩德主动和他们搞好团结。2008年,曾担任过新疆麦盖提县粮食局局长的九十五岁老红军武根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告诉记者:张思德处处起模范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他都争先钻进窑膛作业。他还经常帮他们补洗衣服、编织草鞋,带头帮助驻地老乡生产劳动。武根虎回忆说:“张恩德是四川人,是爬雪山过草地过来的,比我参加红军还早。他是个小个子,长得黑黑的,和我岁数差不多,牺牲时不到三十岁”。武根虎说,他们那时烧的都是青冈木,“我们要上山把青冈树砍成一节一节的,劈成50厘米长的木头,背回来再烧,一窑青冈木一般要烧一个星期左右。那窑有1.6米高,有30平方米左右,跟半间房子一样大。”

1944年9月5日,张恩德和武根虎、金洪奎三人烧好了一窑炭之后,又参加突出队,帮助别的战友开挖另一孔新窑。中午时分,由于土质松软,加上雨水渗透,即将挖成的窑洞有些变形,张思德自告奋勇下去修理。谁也没有想到,他这一下去就再也没有上来。就在张思德下去不久,支撑炭窑的墙体突然崩塌下来,将张思德压在窑内。武根虎、金洪奎和其他几个在场的战士都吓懵了,急得直哭。他们赶紧用锄头、斧头和十字镐扒,刨了好半天,才看见张恩德的腿。武根虎和金洪奎用尽全力将他拽出来,然而此时的张思德已经没有气息了。

毛泽东亲自参加张恩德的追悼会

张思德不幸牺牲的噩耗传到中央警备团,内卫班的战友们都悲痛不已。考虑到张思德是毛泽东内卫班的警卫员,警卫队队长古远兴决定把这消息直接报告给毛泽东。

古远兴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见日理万机的毛泽东正在聚精会神地批阅文件,几次张口又止,最后才不得不小声地说:“主席,张恩德牺牲了。”毛泽东一听,吃惊地放下笔,详细地问询了张恩德牺牲的经过。听完古远兴的汇报,毛泽东的表情凝重,默然良久后才对古远兴说:“张思德是好战士,站岗放哨,还陪我外出过,很熟悉。前线打仗是免不了要死人的,但后方搞生产出事故死人是不应该的。”毛泽东走到窗前,朝张思德牺牲的安塞方向望去,问:“张恩德现在安放在什么地方?”古远兴答道:“接到电话时还被压在炭窑里,正在组织人往外挖。”毛泽东严肃地对古远兴说:“要尽快挖出来。放哨看好。山里狼多,要是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要当了。”

第二天,古远兴又去毛泽东那里请示,说石硖峪到延安有七八十里路程,天热,路又不好走,张思德的遗体运回来不方便,是不是就在当地掩埋?正在伏案埋首写字的毛泽东抬起头看了古远兴一眼,略显生气地说:“小古呀小古,古人说‘落叶归根,入土为安’。张思德是四川人,他牺牲了,虽然回不了老家,但我们也不能把他埋到荒天野地里哟!”随后,毛泽东给古远兴下了三条指示:“第一,给张思德身上洗干净,换上新衣服;第二,买一副好棺材,入殓后运回延安;第三,要给他开个追悼会,我要参加还要讲话。”

遵照毛泽东的指示,战友们把张思德遗体抬到安塞当地的村子里,毛泽东专门派一辆汽车将遗体拉到了枣园。三天后,即9月8日下午,天空灰蒙蒙的。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后院河沟广场上,人头攒动,张恩德追悼大会在这里举行。会场的土台搭起棚布,主席台两侧挂着用白布写着黑色大字的挽联:“丹心昭日月、正气壮河山”。会场上周围摆满了战友们用山花编织而成的花圈,台中央悬挂着张恩德的遗像,旁边挂着毛泽东亲笔题写的“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幛。

下午2时许,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布衣,在李克农和杨尚昆的陪同下从枣园的住所出来,直接走向会场。毛泽东的脚步沉重而缓慢,往日和蔼的面容如今显得严肃而庄重。走进会场后,毛泽东拾起上面有他题字的花圈,亲手放到张恩德遗像前,默哀后缓步登台。当中央警备团政治处主任张廷祯介绍完张恩德生平事迹后,毛泽东即兴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

毛泽东边讲,边打着手势。当讲到“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时,毛泽东两手往下用力一压;当讲到“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时,他把手掌卷成一个喇叭筒状,放在嘴边一吹……作为人民领袖和人民军队的统帅,如此郑重地参加一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并致悼词,这显得异乎寻常。当时,毛泽东虽没有拿讲话稿,但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且还有着更深远的思考。

张思德生前与毛泽东的两次邂逅

张思德被临时抽调到山里烧炭之前,曾是毛泽东内卫班的一名警卫战士。虽然警卫战士的人数很多,毛泽东不一定全都认识,但对张思德,他却是十分熟悉的。在张恩德调进他的内卫班之前,他就深知张恩德其人,还同他有过两次不同寻常的邂逅……

那是1941年冬天的一个上午,张恩德一行三人从杨家岭前往新安场执行任务。途中路过石砭时,他们见到毛泽东的小汽车正陷在磨沟的冰窟窿里,张恩德赶忙和那两个战士跑过去推车。这时,毛泽东和卫士也下了车,他们五个人一齐用力推车。可是,车子后轮在湿滑的冰窟窿里打转,没有向前挪动半步。张思德见状,立即把鞋袜一脱,跳进冰水中,两手抱起一块大石头,对准车轮前的冰坨子猛砸。他还喊那两个战士搬起小石头把冰坨子砸碎,将碎石垫在车轮子底下。不一会儿,车轮子前就垫起了一层碎石子,司机见状连忙发动车子,只听“咕咚”一声,车轮子终于从冰窟窿中滚了出来,顺利地开上了土公路。毛泽东一边用双手搓张恩德冻红了的手,一边叫大家给他搓腿,以防冰水把脚冰坏。毛泽东细细地端详了张思德,拍了拍他的肩膀风趣地说:“小同志,你是路见不平,舍身相助,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哩!”临上车时,毛泽东忽然想到还不知道相助者的姓名呢,于是便回过头来问张思德的名字。张恩德立正行军礼答道:“报告毛主席,我叫张恩德。”毛泽东问:“是哪个思?”张恩德答:“是思想的思”。毛泽东一下子来了兴致,问:“是不是张翼德的德?”张思德说:“是。”毛泽东听了高兴地说:“好嘛,有思想又有道德。”

张恩德和毛泽东的第二次相遇是在1942年的春天。当时,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杨家岭建造中央大礼堂。施工时,从当地请来一些建筑工人,中央警备团各连队官兵则轮流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在条石场,张思德见哪块石头大,就背哪块。几天下来,他的肩膀都磨肿了,有几处还蹭破了皮。由于军民合力奋战,这座礼堂很快就初具了规模。上大梁时,工人们用木架子搭绳,“嘎吱、嘎吱”慢慢地把大梁往上吊。当大梁离地后,一头被木架子顶在墙体上,另一头摇摇晃晃地倒向另一边的榫头,只听“嘎吧”一声脆响,支架的一根木杆断了,整个架子晃动起来。由于支撑不稳,又粗又大的木梁迅速往下坠落,眼看就要砸着在下面干活的工人和战士。在这干钧一发之际,张恩德一个箭步冲过去,飞身跨上架顶,用肩头死死顶住大梁。几个反应过来的战士和工人也跟着冲了上去,和他一起顶住下坠的木梁。粗略懂得一些木工活的张恩德眼疾手快,他从一个工人手中要过斧头,“啪、啪、啪”三下,将大梁牢牢地钉进了柱榫中,固定住。在抡最后一斧头时,由于用力过猛,张思德一个趔趄从架子上摔下来。

“班长”、“张恩德同志”,工人和战友们不约而同地惊叫起来,惊叫声惊动了正好路过的毛泽东。毛泽东快步如飞地走过来,见是一位战士摔伤了,便立即下令随从人员去枣园中央医院请医生过来,并高声地说:“决不能有一分一秒的耽误!”毛泽东吩咐几个战士,把受伤的张思德抬到他的窑洞里。毛泽东仔细一看,认出了张恩德,亲切地叫了一声:“老朋友,是你呀,张恩德同志!”在场的几个战士都很惊讶,之前从没有听张思德说过,他和毛泽东认识。

毛泽东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丰富和完善

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历时半小时的讲话,对“为人民服务”的意义阐述至详,在场的同志无不受到深刻教育和启发。中央办公厅秘书处速记室主任张树德对演讲的内容作了符号速记,之后又与其他聆听演讲的文秘人员对文稿进行了核对和整理,成文后由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呈毛泽东审阅。毛泽东看后,稍事斟酌,即挥笔在文稿的上方题写了“为人民服务”五个道劲有力的大字作标题。

9月21日,延安《解放日报》第一版头条发表新闻——“毛主席参加张恩德追悼会”,这篇新闻是最早报道《为人民服务》文献发表的。第二版则刊发有“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事迹”的长篇报道。从此,“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传遍了延安,传遍了陕甘宁边区,传遍了全国各解放区。张恩德的名字也成了“为人民服务”的代名词,成为一种全新世界观的纪念碑。“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被贯彻到全党全军中去,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根本宗旨。

毛泽东早就打算用“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来统一陕甘宁边区和各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思想。在张恩德事迹的触动下,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更加清晰、明朗。张恩德的死是偶然的,但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倡导推广到全党全军和各抗日根据地人民中去却是必然的。后来,毛泽东又进一步阐述并完善、丰富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内涵。

同年的9月18日,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在杨家岭中央礼堂举行的招待八路军留守兵团全体模范学习代表以及从敌后转战归来参加整训的各部队战斗英雄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发表了题为“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演说。他说:“因为我们的军队是真正的人民军队,我们的每一个指战员以至每个炊事员、饲养员,都是为人民服务的。我们的部队要和人民打成一片,我们的干部要和战士们打成一片。与人民利益适合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下去;与人民利益矛盾的东西,我们要努力改掉,这样我们就能无敌于天下。”是年10月4日,毛泽东到清凉山中央印刷厂礼堂看望《解放日报》及新华社全体工作人员时,在讲话中勉励大家“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把《解放日报》和新华社办好”。讲话中,他首次在“为人民”的前边加上了“全心全意”四个字。

1945年4月23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所致的开幕词中明确地告诫全党:“我们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24日,在七大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毛泽东在讲到我军的宗旨时指出:“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毛泽东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提升到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和党的—切工作“出发点”的地位。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部人民的宪法明确写着: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现在,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所在地——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影壁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仍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一起熠熠辉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