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师指挥所遭袭以后

作者:杨永华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1952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115师343团4次攻打一座被称为“老秃山”的高地,累计歼敌1300余人,给“联合国军”以沉重打击。尤其是第4次攻打,343团团长耍清川率部不畏艰险,深入敌后,最终攻下老秃山,令美军司令范弗里特望空兴叹。为此,志愿军总部要求115师认真总结,上报战斗经验。同时,《人民日报》也专门派出记者赶赴朝鲜,到115师梨木洞前指驻地采写报道。

作战室洞顶被敌机炸塌

《人民日报》派记者来前线采访115师,宣传老秃山战斗经验,这让代师长王扶之、政委沈铁兵以及师机关的同志们非常兴奋。根据上级要求,115师党委决心一定配合好记者采访,并就此做出具体分工,同时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安全事宜专门做了安排。

8月2日吃过早饭后,代师长王扶之便在作战科的防空洞召集作战科副科长苏盛轼、作战参谋陈志茂和张釜山一起,研究写给总部的战斗经验汇报电报。《人民日报》派来采访的记者刘鸣则在一边旁听,以便写出战事报道。同时,洞内还有测绘员小梁、杨书记两人在处理日常事宜。

115师梨木洞指挥所位于山坡上,洞上面土石层厚近20米,靠近洞口处有一扇小窗户,斜斜地照进些许阳光。窗户下面放着一张八仙桌,师长王扶之原本坐在桌旁,看到记者刘鸣点着蜡烛,在洞里面的电话机旁费力地记录,就起身走过去,让刘鸣去窗边写。并说:“没关系,我们到里面,又不用写字,光线暗点没关系。”这样,师长王扶之就把靠窗的位置让给了记者,然后继续听大家发言。

上午9时25分,只听“轰隆”一声巨响,敌机投下的一颗重磅炸弹在作战科洞顶爆炸,作战室登时被炸塌,王扶之等7名同志瞬间被埋在了20多米厚的土石下。

彭德怀:“王扶之同志已牺牲”

此时,师参谋长程国?正在驿谷川河边工兵连驻地,与工兵连研究洪水季节供应问题。这时,师部一名警卫员神态慌张、气喘吁吁地跑来说:“参谋长,不好了,师指挥所被飞机炸弹炸塌了!王师长、《人民日报》记者被压在里面了。”程国?大吃一惊,立即命令工兵连带上锹镐,跑步前进,到师指挥所救人。

大家火速赶到出事地点时,只见政委沈铁兵正低着头在被炸废墟周围来回走动,悲痛之情溢于言表。他对赶过来的程国?等沉痛地说:师长王扶之他们几位被压在里面了,完啦!随即一边令程国?指挥抢救,一边着手准备向上级汇报指挥所遭袭情况。他同时对工兵连的战士们说:“同志们加快速度,要尽一切可能抢救王师长他们,争取一分一秒都是宝贵的呀!”

程国?立即布置工兵连展开挖掘。因场地狭小,采用3路并进,不分昼夜轮流挖掘。同时,调来高炮连,部署在师指西侧后山梁上对空监视,以防敌机空袭;通知各团加强战备,并对此保密以免影响军心。

志愿军总部彭德怀司令员得知115师指挥所遭敌机轰炸后,十分关心代师长王扶之等同志的安危,亲自指示39军军长吴信泉:“要想尽一切办法,将埋在洞里的王扶之等人抢救出来。如果万一师长牺牲,也要将师长王扶之的遗体挖出,送回祖国安葬。”

吴信泉等军首长迅速将总部首长的指示下达到115师,并提出如人手不够,可将军直工兵营派去增援。

而此时,程国?组织的抢挖工作也在艰难进展,口子虽然越挖越大,但由于山石不断塌方,给抢救增添了不小的困难。

与此同时,敌人不断派飞机在天空盘旋侦察。8月3日上午10时许,4架敌机飞来向梨木洞指挥所扫射、投弹。提前部署的我高炮连发挥了作用,立即迎头痛击敌机,当即击落敌机一架,余下的敌机仓惶逃走了。

参加现场抢救的同志没有言语,只是不停地挖,不停地搬运塌下来的石头。大家心中就是只有一个念头,早点把师长他们救出来。但同时也有些信心不足,感觉下面的人活的希望不大了。

不久,彭德怀再次发来指示:不论生死,一定要挖出来!他同时心情沉重地在志愿军师以上干部的花名册上,用红蓝铅笔作了“王扶之同志已牺牲”的标记。

新婚妻子睹物思人

在指挥抓紧挖掘的同时,政委沈铁兵与参谋长程国?已在考虑如何安置代师长王扶之的遗体问题。沈铁兵指示,让警卫连找几个朝鲜人盛菜用的大罐子。根据被炸现场的情况,他们初步判断遗体应该已经被炸烂了,残体装在罐子里便于运回祖国安葬。程国?补充道:要给扶之同志做个中等棺材,同时赶快把王扶之的爱人曾毅找来。

代师长王扶之的爱人曾毅是师后勤部休养所指导员,驻在临津江东,离师指挥所大约25公里。1951年6月17日,王扶之与曾毅在朝鲜江东结婚。虽说结婚一年多,但两人在一起的时间加在一起也不超过10天。

8月3日早饭后,曾毅赶到了梨木洞。她是连夜赶来的。

沈铁兵缓慢而沉痛向她介绍了情况后说:“20多米厚的土石,估计已经牺牲了,现在部队正在抓紧时间抢挖。”随后,沈铁兵陪同曾毅来到王扶之的住处,用手指了指眼前的行军床说:这就是他的床铺,平日就在这个床上休息,白天去作战室,晚上在这床上睡觉。

曾毅还是第一次到梨木洞师指挥所,目睹爱人的“遗物”,泪水不停地往下流淌。

但她没有哭出声来,只是不停地用帽子擦眼睛,看得出她在强忍着。过了1个多小时,沈铁兵又陪曾毅去了出事现场。

看着深深的弹坑,曾毅再也无法平静,身子打颤,站立不稳,摇晃着回到王扶之的住处,趴在床上呜呜地哭了起来。

午饭时,沈铁兵给曾毅端来一碗稀饭,拣了一个油炸果子,并把王扶之用的筷子递给她。曾毅端起碗,在嘴边停了半天,看着白色的骨筷子,一口也吃不下去。等大家吃完饭,曾毅与大家握手告别。她只拿了王扶之的两本日记及照片,说其它的都有部队的情况,她不要了,并对沈政委说,扶之的遗体挖出来告诉她,她还要来。

坑道深处传来敲打声

在洞顶塌陷的瞬间,王扶之感到被一股巨大的力量一推,便失去了知觉。当他醒来时,只觉得四周一片漆黑,耳内嗡嗡作响,身体好像被什么东西绑压着。他意识到自己还活着。于是,他一声声急切地呼唤其他6位同志的名字。但除了听到苏盛轼和陈志茂低弱的回应外,其他4名同志怎么呼唤也没有回应。原来,剧烈的气浪把他和作战科副科长苏盛轼、参谋陈志茂推到了坑道的尽头,压在土石当中。王扶之意识到,《人民日报》记者刘鸣等其他4名同志可能牺牲了。一阵悲痛不禁袭上他的心头。

“首长,你怎么样?”“首长,你好么?”苏科长和陈参谋关切的呼唤声,让王扶之很快平静下来。3位幸存者各自被压在一个角落里,经过互相呼唤,才弄清每个人的具体位置和情况:苏科长伤势最重,3根肋骨被砸断,胸内受伤不能动;陈参谋一条腿被夹在木头缝里,不能拔出;王扶之右腿也被夹在木头缝里受了伤。经验使他们懂得,如果不尽快从挤压中解脱出来,长时间下去,就很难坚持。于是他们互相鼓励,不顾浑身剧痛,各自奋力用双手扒开压在身上的木头、土块。经过三四个小时的努力,王扶之头一个从挤压中挣扎出来,接着又急忙帮助另外两位同志扒挖压在他们身上的木头、土石。又经过大半天时间的扒挖,他们两人也都从木头和土石的缝隙中脱身。黑暗中,3位同志紧紧靠在一起,手拉着手,心里有说不出的宽慰。休戚相关、生死与共的考验,把3个人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

从土木的挤压中挣脱出来,3个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尽快与外面取得联系,让焦急万分的首长和同志们知道他们还活着。

黑暗中,他们摸遍了原有的6部电话机,可所有的电话线全被炸断,根本无法与外面通话。急中生智!3个人轮流拿起脸盆、水桶、饭盆之类的东西拼命不停地敲打,试图让外面的人听到声响。

半缸尿救活三条生命

吃,没有一粒米;喝,没有一滴水。有限的空间内,容纳着3个筋疲力尽、浑身是伤,但仍在拼命与死神抗争的生命。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洞内的空气变得越来越少,憋得人喘不过气来,而随时可能再次塌方的危险,也在威胁着洞内的人。

在随时都可能牺牲的情况下,两位负伤的部下同时向代师长王扶之表示决心:“首长,坚决服从您的安排,我们有牺牲的准备,更有坚持出去的信心!”

洞里不断落土掉石,他们就紧紧靠在洞壁比较坚实的地方;缺氧发闷,就减少活动量,身体半躺着休息。为了应对更长时间的等待救援,3人把各自的尿集中起来,准备应急之用。

大约第二天上午,突然有一种连续不断敲打山体的微弱声响传来,3人立即醒来。

“听!是同志们在抢救我们呐!”3人同时发出兴奋的呼喊。知道组织和同志们正在营救自己,他们立时振奋起来,身上的伤痛也似乎减轻了许多。王扶之激动地对两位部下说:“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要活着出去,要和同志们一起战斗!”两位同志也表示:“领导和同志们给我们希望,我们也绝不叫他们失望!”

呼吸越来越困难,胸口好像被土石掩埋。3个人干渴难耐,喉咙里像着火冒烟。干渴盖过了其它伤痛,难以忍受。苏盛轼由于失血过多,已有些神志不清,王扶之叫他喝点儿已经不多的尿水,但他坚持不喝,说:“首长,你和陈参谋喝吧,我不喝了!你一定得坚持出去,去指挥部队战斗!”

王扶之急了,对他们两人说:“我是你们的上级,军队还有个组织纪律嘛!人几天不喝水是要死的,现在我命令你们把尿喝了。”就这样,他俩只得用嘴抿了抿,喝了一点点,其余的仍留给师长喝。

这时,王扶之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死亡的威胁没有使他落泪,同志间的友爱却使他泪如泉涌。同志们你推我让的哪里是尿水,分明是推让着生还的希望!

军长把住房让给师长

此刻,在39军指挥部里,吴信泉军长不停地度着步子,王扶之生死未卜,他心急如焚,恨不得亲自飞到115师参加抢救。他几次给卫生部长打电话,要求随时作好抢救准备。

挖掘现场,战士们越往下挖,越感觉时间过得快。总部和军首长一再来电话催促加快速度,并叮咛救援人员一定要细心观察,防止抢救中出现二次伤害。

师工兵连副连长刘文才,从一开始就反复告诉战士,要注意观察洞内各种可能存在生命的征侯,并派专人昼夜监看。就在3号傍晚,这位细心负责又有科学头脑的副连长,突然发现从正在挖掘的土石缝中飞出两只苍蝇。这是有生命存在的征兆!有苍蝇飞出,就证明有空隙,有空隙就有空气,里面的同志就有存活的可能!

刘文才立即将这鼓舞人心的发现报告给了师政委沈铁兵和师参谋长程国?,两人当即决定再增派人员,加快挖掘速度。

4个小时后,终于挖通坑道。沈铁兵和程国?在洞口急切地呼唤着王扶之他们几人的名字,当证实王扶之、苏盛轼、陈志茂还活着时,他们高兴得流出泪来。

而《人民日报》记者刘鸣、作战参谋张釜山、测绘员小梁和杨书记则永远长眠在了梨木洞这块土地上。

至此,王扶之等被埋在洞内计38个小时零5分钟。

王扶之和吴信泉军长、贺大增副政委早在红军时期就在一起,他们看着他长大,对他十分了解。当得知王扶之等3名同志还活着时,吴军长高兴得热泪盈眶,当即指示,等王扶之出洞后,立即送到军部,缓解一下再送国内治疗,并叫曾毅同志陪去好好照顾。苏盛轼、陈志茂二人立即送回国内治疗。

王扶之被送到军部后,吴信泉军长把自己的房子腾出来让他住,并和副政委贺大增研究,让115师连夜派人把曾毅送住军部,以便照顾王扶之养伤。

曾毅到了军部见到王扶之后又激动又兴奋,对他说:“第一次去梨木洞的时候,真的以为你牺牲了,不知不觉地来回走了几十里路,腿叫树枝刮破了,流了很多血,旁边飞机投弹的声音,都不知道。现在看你这样,我真高兴,悬着的心总算放下啦!”

因为休养所里还有一百多位伤员,曾毅一直惦记着那里的工作,最后还是由王扶之给她在吴军长、贺副政委面前说情,她才被允许回去了,只在军部呆了3天。

王扶之在军部养伤期间,军首长一天几次过来嘘寒问暖,并把炊事员叫到跟前嘱咐说,王师长想吃什么就做什么,什么时候想吃就什么时候做。

但王扶之心里却很急,总想着快点返回前线。可军卫生部长不允许,因为他的小腿还发凉,末梢神经受到压迫还陷于麻痹状态,得拄着拐杖才能走路,军卫生部长甚至建议他回国电疗。

小棺材装不下大个子

十几天后,王扶之终于获准重返115师前指。在驿谷川待渡时,迎面驶来一支木筏,上面放着一口小型棺材。

王扶之随口问道:“这是干什么的?”

战士回答:“为你准备的。”

王扶之笑了:“全师的同志哪个不知道我王大个子!做这样的小棺材,怎么能把我这个大个子装得进去呢?!”

战士又说:“沈政委还要我们准备朝鲜人装咸菜用的坛子把你装进去哩!”王扶之一听,说道:“这不更装不下啦嘛!”

嘴上这么说着,王扶之心里却热呼呼的,深知师党委和战友们对他的爱护。

不久,苏盛轼与陈志茂也养好了伤归了队。见到王扶之,二人开玩笑说:“首长,你以后可别再下令叫我们喝尿了!”

回到师里后,王扶之要求机关认真总结师指挥所遭袭的教训,并要求迅速拿出预防措施,提出师团指挥所要不定时地进行转移,特别是在发现敌机侦察后,一定要制定预防方案,防止再次发生指挥所遭袭事件。同时,听取了对《人民日报》记者刘鸣等同志的后事处理情况。

多年后,程国?就115师师指挥所遭袭事件专门写了回忆文章,吴信泉在《抗美援朝1000天》的回忆录中也对此进行了详细描述,39军传统教育教材将其选为动人事例教育广大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