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孟凡坤 李丰港
在全国多座烈士陵园中,朱德、贺龙两位老帅,情有独钟的还是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县(现郾城区)烈士陵园。郾城革命老区地处中州腹地,在大革命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有许多烈士安葬于此,其中就包括贺龙元帅的知已和战友,洪湖革命根据的创建者和领导人之一宋盘铭烈士。贺龙元帅任红三军军长时,因关向应同志住院,宋盘铭代理红二军政委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与贺龙元帅交往很深。1953年,贺龙元帅曾给宋盘铭的父亲宋同甫写亲笔信,称赞宋盘铭是“人民功臣”。
郾城烈士陵园初建时期,烈士宋盘铭之父宋同甫,肩负郾城县50多万人民的重托,千里迢迢赴京,求见贺龙元帅。当他双手展示出当年贺龙元帅写给他的亲笔信,门卫哨兵立马挂电话给贺龙元帅。贺龙得知是宋盘铭之父来访,立即同警卫员和秘书出门迎接,并设宴招待。宋同甫向贺龙元帅讲述郾城准备建立烈士陵园之后,贺元帅十分重视,亲自给朱德总司令挂了电话,朱总司令欣然应允,贺元帅便携同宋同甫来到总司令部拜见了朱德元帅。朱德元帅由秘书备好了墨宝,亲笔书写下了“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被永久镌刻在郾城陵园的纪念碑上。
根据宋同甫的回忆,贺龙元帅对宋盘铭烈士的怀念,是铭刻在心,终生不忘。他对宋盘铭的评价是“英勇善战的指挥官,同左倾路线斗争的英雄”。
创建湘鄂西根据地
宋盘铭(1909-1933),又名宋潘民,河南省郾城县(今漯河市源汇区阴阳赵乡大楼魏村张庄)人,家庭贫苦,兄妹三个,父亲宋国甫是我党早期的共产党员,曾在湖北汉口宗关小厂做工。1923年11月,宋盘铭随叔父宋国堂(中共地下党员)到汉口桥口日商开办的申新纱厂当童工。在工农革命运动的影响下,他团结童工,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被推任为纱厂童子团委员长,在国民党统治区从事秘密革命工作。1927年7月大革命失败后,宋盘铭被党组织转移到上海,1929年春被党组织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的1931年6月,洪湖地区形势恶化。中共六届四次全会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统治了中共中央,并决定向各根据地派遣中央代表,改造各地党组织。夏曦被派到洪湖地区组织湘鄂西中央分局,任书记。此时,宋盘铭苏联学习归国,也被派往该地区任中央分局委员、团省委书记。
6月底,宋盘铭到达洪湖后,就立即组织召开了共青团湘鄂西第三次代表大会,并迅速建立湘鄂西党、团、妇女、工会等组织。他联系群众,关心民众疾苦,积极投入到抗击水灾、恢复生产的各项工作中去。按照党的政策,纠正土地分配过急的错误,保护贫农、团结中农,加强了党组织和群众的战斗力。对团的工作是认真调查研究,全面指导,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根据地和红军中建立健全各级团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出版《列宁青年》、《红色青年》等刊物。还成立中央分局团校,轮训600多名青年,从而有力推动了红军中的青年工作、文化工作的发展,据湘鄂西第三次团代会文件记载:此时团员已发展1.7万人,84名团干部到襄河北岸的新区工作,4800余人参加了红军,20余人打入白区开展秘密工作,成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一支重要力量。
王明左倾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到达洪湖后,为了扩大自己的实力,便打着“反立三路线”和拥护国际路线”的口号,否定湘鄂西党和政府以及红军在长期斗争中所取得的成就,工作独断专行,引起湘鄂西苏区党政军各级干部的不满,并产生重大分歧。夏曦一意孤行,以“红三军实力不足”为由,整编了红三军,撤销并取代了贺龙对红三军的领导,独揽了湘鄂西中央分局的军政大权。他不顾宋盘铭等其他中央分局委员的反对,在湘鄂西省委十一月扩大会议上,围绕红九师行动问题、江南失守和红三军向北发展问题同万涛、段德昌、潘家辰等领导发生激烈争论,后经万涛提议,决定派宋盘铭到上海向中央汇报。
同“夏曦”左倾斗争
根据宋盘铭的汇报,中央很快作出决定:批评了夏曦家长制作风、命令主义和军事工作中的错误,指示把红三军整编为两个师和一个独立团,贺龙任军长。
1932年5月,蒋介石纠集10万兵力对湘鄂西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围剿。此时,红三军政委关向应因病到后方休养,政委一职由宋盘铭代理。23日,贺龙和宋盘铭指挥红三军主力向襄北市附近张家场一带的敌44师发动突然袭击。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毙伤敌131旅旅长于兆龙及其部下800余人,缴获了大量枪炮弹药。6月,川军集结10个团的兵力分三路向洪湖进犯,准备吃掉苏区,贺龙、宋盘铭闻讯即率红三军由襄北回师洪湖抗敌。13日,在监利新沟嘴诱歼川军第四师一个旅,毙、伤伪师长范绍增及部下3000人,缴枪2000余支。8月,面对洪湖十分险恶的形势,湘鄂西中央分局决定成立襄北独立团,任命红三军骑兵大队长贺炳炎为团长,宋盘铭任政委。当即他们指挥部队“转移襄北,开展游击战争”,并把4000余名干部和受难群众安置在襄北,等敌人围剿结束再寻机返回洪湖。9月,部队到达大洪山区,继而先后建立了天汉、天潜、钟祥、京山等地方游击队。9月下旬,指挥部队、游击队在孙罗家桥全歼敌85师辎重团,缴获了大批子弹、粮食、衣物、药品、骡马,大大改善了部队装备,鼓舞了士气。10月间,部队往来转战。一日数仗。10月下旬,几路部队与主力会合,夏曦、贺龙、关向应、宋盘铭在枣阳县王店召开分局会议。根据目前形势的恶化,决定采取恢复湘鄂边的路线,远征豫、陕、川、湘,迂回转移。途中不断遭到敌正规军和地方反动武装的袭击、追击、堵截,红三军且战且走,交替掩护,伤亡很大。没有粮食,战士们以柿子、核桃、高梁秆子和树皮、草根充饥,隆冬季节,指战员还穿着单衣,饥寒交迫,又缺医少药,伤兵员急剧增加,即使这样,战士们每日行程不下百里。到12月21曰,红军历时两个半月,计程7000余里,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从鄂北向湘鄂边转移的艰巨任务。
为了吸取红三军第四次反围剿失败和丧失洪湖苏区的沉痛教训,确立红三军的行动方针。1933年1月上旬,湘鄂西中央分局在鹤峰毛坝召开了扩大会议。会上,夏曦假借红三军内部“成份不纯”,进行一次“肃反”和“清党”,认为第四次反围剿的失败、洪湖苏区丧失、红军遭受的挫折,除因敌人力量强大和红军战略上的个别指挥错误外,而主观原因是“扳对机会主议斗争不彻底和对反革命的警觉性异常不够”,夏曦还指责有人提出“肃反”,集中精力恢复苏区的意见是“左倾”。宋盘铭、贺龙、段德昌当即反对,和夏曦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后来在攻打桑植失利后,又回毛坝休整。此时,夏曦对红三军七师、九师极为不满,认为桑植失利是改组派的阴谋破坏。于是在第二次毛坝中央分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清党和肃反的问题要解散红三军的党团组织和政治机关,创造“新红军”,这些提议和主张又遭到贺龙、宋盘铭、段德昌的坚决反对和严正驳斥。宋盘铭严正指出“红军是党领导的,党是穷苦人的救星,解散红军我坚决不干”。
蒙冤被杀
在恢复湘鄂西根据地的过程中,夏曦绐终坚持“清党”、“肃反”的错误主张,在1933年3月24日金果坪会议上,悍然做出了解散党团组织的决定,不仅把地富出身的党团员清除出党,而且一大批工农出身的党团员也被赶出党团组织,只剩下夏曦、贺龙、关向应、卢冬生四个党员。金果坪会议的第二天,逮捕了洪湖苏区创始人、红九师师长段德昌及参谋长王炳南等数百人。在“清党”过程中,由于宋盘铭对此不满和抵制,被夏曦认为是”改组派“的首领,且说宋在上海的熟人中有人投敌叛变。6月初,夏曦便急不可待地抓捕了宋盘铭。而后宋受尽折磨,遍体鳞伤,仍据理力争,痛斥夏曦。夏曦硬说他犯有反对“清党”和“肃反”的错误,是“改组派”,企图军事叛变等。宋盘铭被捕,贺龙极为反对,说:“宋盘铭一家三代都是工人,本人从小参加革命,表现很好。”但夏曦一意孤行,不听劝阻,拒不释放宋盘铭。
后来,敌人“围剿”湘鄂边,很快占领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军部驻地红岩坪。中央分局在烧巴岩召开紧急会议,红三军兵分两路突围。在夏曦带领七师离开麻水时,贺龙做主释放了宋盘铭。11月,红九师与红七师会合于鹤峰石灰窑,夏曦又逮捕了宋盘铭。宋盘铭痛斥夏曦说:“你这样多次残害革命同志,无故怀疑革命同志,在这样艰苦的形势下,削弱党的力量,要逮捕我必须到中央辩论清楚以后,我死而无怨。”但夏曦根本不听其申辩。
12月22日,红三军在贺龙指挥下一天行军200余里,三战三捷攻占了黔江县城。宋盘铭也一路被押到黔江。29日,川军达凤岗旅大兵反扑,红三军决定主动撤离黔江。清晨,夏曦不顾贺龙的反对,主持公审会,草草公审后,在县城北门外杀害了宋盘铭,时年仅24岁。
后世永不忘记
革命先驱,人民功臣被王明的极左路线杀害致死,给中国的革命事业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但宋盘铭的名字和光辉业绩却载入了革命史册《军事科学院英名录》。贺龙在《回忆红二方面军》中非常痛惜地说:“宋盘铭是个很好的同志。”
1953年,根据贺龙、许光达的建议,宋盘铭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贺龙又亲笔写信给宋盘铭之父宋同甫,称赞宋盘铭是“人民功臣”,8月1日,郾城县人民政府根据贺龙的信,特制作“人民功臣”匾额送到张庄宋盘铭家中,使人们永远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因为宋盘铭烈士事迹感人,他虽祖籍河南省郾城县,但黔江人民不忘记他,1984年11月,中共黔江土家族自治县委员会及其人民政府在新建成的滨河公园修建了“宋盘铭烈士纪念亭”来纪念这位血洒黔江的英烈。纪念亭高五米左右,四方形,灰瓦白柱。亭内竖立长方形石碑,正面上书“宋盘铭烈士纪念碑”,下刻其简介和事迹,亭外修剪成团形的万年青郁郁葱葱,整体显得古朴而肃穆。淳朴的黔江人民给了这个异乡烈士崇高的礼遇,每到逢年过节,纪念碑前总有机关、学校和工人农民纷纷前来祭奠,摆满鲜花和花篮。宋盘铭烈士已和黔江的万叠青山融为一体,任岁月流逝,英灵却永存!
郾城区老促会充分宣传两位老帅和宋盘铭烈士的故事,立足褒扬烈士,教育后人的方向,推动陵园成为集宣传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每至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市民农民、工人、学生,云集陵园,拜谒墓地,瞻仰灵堂,缅怀先烈。使陵园影响力的幅射面越来越大,每年接待瞻仰者达80万人次。2001年10月,漯河市政府将郾城县烈士陵园更名为漯河市烈士陵园,并先后被有关部门命名为“省大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和“漯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