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炒面煮肉”会议

作者:孙成德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孙成德

朝鲜战争爆发,我国派志愿军入朝参战,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志愿军实行“以运动战为主,与部分阵地战、敌后游击战相结合”的战略方针,连续发起5次进攻战役,改变了单纯防御作战的被动局面。然而大规模的兵团运动战给后勤保障带来极大困难。战争中的美军拥有制空权,飞机的狂轰滥炸使运过鸭绿江的粮食仅有40%能到部队手里,运过去数十吨苹果,炕道里的战士仅仅见到一个。正值冬季尤其是不能生火做饭,一旦冒出炊烟就会招来美国飞机的轰炸,在这种情况下后勤保障成了志愿军的大问题。

在第一次战役结束,东北边防军后勤部司令员李聚奎想起他在西路军被敌人打散时曾吃过老百姓的炒面,食用携带方便,又易于保存。他让东北军区后勤部加工一些送到前线部队试用反响很好。于是1950年11月8日,东北军区后勤部向解放军总后勤部报告“以炒面为主”“制备熟食,酌量提高供给标准”的建议。同时,将炒面样品送志愿军总部听取志愿军首长意见,彭德怀司令员和洪学智等几位副司令员看到样品很满意,随即要求东北军区后勤部大量制作炒面送往前线部队。1950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召开解决志愿军后勤保障的专题会议,周恩来总理专程从北京到沈阳出席会议,参加人员有东北地区的党政军负责同志。会议部署国内党政军各部门要在一个月内完成650万斤炒面,52万斤熟肉任务送往志愿军前线部队。当时把这次会议及东北军区、东北人民政府落实这次任务的会议均称为“炒面煮肉”会议。

据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档案记载,1950年11月12日,东北人民政府召开会议落实“炒面煮肉”任务。会议由东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枫同志主持。会议要求“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干粮送往前方胜利地打击美帝。决定驻沈党政军系统自13日起每天炒面15万斤,第一批为20天期限”。“煮肉6万斤是炒面数量一半”。为保证炒面质量,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到“三保”即一保熟,合乎标准,不生不焦。二保密,抽调党团员以帮工的形式参加炒面工作,负责检查质量和安全。凡是袋装的炒面都编上代号和号码写在炒面袋上,以便于检查。三保证按时完成任务。炒面所用的白面、精盐各单位暂垫付(无法解决的可去粮食局领取)由粮食局照还。煮肉可用猪、牛、羊肉,要有皮无骨,不要煮得过烂,趁熟肉热时压成块,晾凉后切成一斤重的肉块装入纸箱。猪肉不准到市场上去买,用机关自己饲养的猪。要特别注意防止坏人往炒面、煮肉中放毒。同时,动员干部、群众为前线捐献防寒衣物。

1950年11月19日,林枫同志主持召开东北人民政府第二次“炒面会议”。下达炒面任务:“哈尔滨市200万斤、齐齐哈尔市160万斤、吉林市90万斤、长春市50万斤、鞍山市24万斤、抚顺市24万斤、本溪市6万斤,共550万斤,限20天内完成,并应争取提前完成。”“沈阳市再增加任务182万斤,连同前次布置的共须完成460万斤。”

1950年12月18日,东北人民政府秘书长栗又文主持召开第三次“炒面会议”。会议要求把直接炒面改为先炒原料(苞米、高梁、大豆等)炒熟的原粮再磨成炒面。下达炒面任务:“东北局34万斤、办公厅65万斤、贸易部56万斤、工业部80万斤、公安部80万斤、财政部15万斤、沈市83万斤、银行6万斤、邮电局4万斤、军区227万斤,总计650万斤”煮肉任务:“东北局2.72万斤、办公厅5.2万斤、贸易部4.48万斤、工业部6.4万斤、公安部6.4万斤、财政部1.2万斤、沈市6.64万斤、银行0.48万斤、邮电局0.56万斤、军区18.16万斤,总计52万斤。”会议要求各种粮食分别炒,小单位可以专炒大豆,大单位可以炒小麦等较难炒的粮食,芝麻、盐由粮食局负责。把包装箱子、面袋都改小、轻便,每箱每袋都装20斤。

为了保证炒面煮肉的质量,东北军区后勤部和东北人民政府多次提出要求。东北人民政府于1950年11月22日印发《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确保炒面的质量。炒面和煮肉都有原材料选购和配比明确规定,炒面的成分:高粱米粉44%、小麦粉25%、苞米粉20%、大豆粉10%、芝麻(或花生)1%、精盐0.5%(每百斤加盐半斤)。要保证各种面粉炒熟、炒匀,按规定比例均匀混合起来,经过晾晒再包装。还规定炒面的减量标准,如一斤炒面一般减量为20%(即125斤生面炒100斤熟面。炒面需用质量好的袋包装,双线缝口,不能漏面。东北军区后勤部于1951年3月对炒面袋及其包装规格提出更改要求,以适应前线部队运输携带方便。把原炒面包装(5斤)布袋(净长3尺,净宽5寸)的规格改为净长5尺、净宽3.5寸,仍装5斤,但袋口须缝在2寸的斜边。将原来每箱装8袋改为6袋。一切都是为了方便前线部队。要求各市政府和各大单位由一名负责同志组成炒面委员会,日常工作由财政局负责。经常对炒面工作进行检查,卫生局负责检验,确保干净安全,炒面袋子编号以便追查责任。为了保证炒面质量和加快速度,东北人民政府要求辽宁、吉林、松江等省抓紧制造炒面设备提高炒面速度和质量,为前线部队提供优质炒面。

各级政府、各部门高度重视“炒面煮肉”任务,用实际行动支援抗美援朝。东北、华北和中南地区的党政领导昼夜加班参加炒面煮肉工作。东北局、东北人民政府机关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亲自落实任务,指定一名领导同志负责。参加炒面煮肉的全部都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确保政治上可靠,确保炒面煮肉的食品安全,各机关单位白天照常工作,晚上炒面煮肉,一千就是几十天,大家没有丝毫怨言而且热情积极性不减。各地各单位在炒面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质量,例如哈尔滨市政府炒面工作委员会印发的《炒面工作通讯》指导这项工作,简报中对完成炒面任务提出五点要求,对炒面保密提出两点要求。对哈尔滨市建设局、计划局、法院等单位的经验作了介绍。例如哈尔滨市建设局等单位的烧火、翻麦、掏麦、擦锅、晾凉的经验得到广泛的推广。介绍如何减少炒面损失的经验等指导各个单位的炒面工作。

当时志愿军需要供给的炒面煮肉数量很大,如果按入朝作战部队每人每月三分之一数量供给炒面,需要740万斤,而东北地区部队后勤和地方尽最大努力也只能完成约500万斤。为保证前线部队急需,周恩来要求中央党政军机关、北京市和华北地区一周内赶制120万斤炒面送前线部队,分配给华北军区60万斤,公安部队20万斤,中央供给部15万斤、军直供给处25万斤,北京市10万斤,要求11月28日完成任务。11月20人又向上述单位下达240万斤炒面任务。

东北地区党政军机关和各省仅从1950年12月22日至1951年1月22日一个月就完成炒面650万斤,煮肉52万斤。中南军区后勤部1951年5月19日至29日的十天内完成270万斤炒面任务。到1951年11月底,国内把2000吨炒面运送到朝鲜作战的志愿军部队。从第二次战役开始,炒面已成为前线部队主要作战干粮。据统计,从志愿军入朝参战到1951年6月,国内运往前线部队干粮6290万斤,占运过去的粮食17%,其中绝大多数为炒面,解决了前线部队吃饭的最低需求。一捧炒面一捧雪充饥,已经成为志愿军战胜美国侵略军保卫和平浴血奋战的精神写照。到第五次战役结束,在朝鲜人民军协同下,在没有空军掩护、后方供应困难的情况下,志愿军歼灭敌人约23万人,将侵略军从鸭绿江边打回三八线附近,扭转了朝鲜战局,迫使敌人接受停战谈判,为抗美援朝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这胜利是来之不易的,其中后勤是胜利的保障,是炒面解决了朝鲜战争上志愿军最困难时期的吃饭问题,炒面充军粮是我军后勤部队、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