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伟大抗联精神

作者:王娟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4-08 阅读量:0

文/王娟

在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顽强不屈,坚持了长达14年的抗日游击战争,用鲜血和生命筑起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2月,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东北抗联各部配合全国抗战,破坏敌人的经济、军事设施。日本侵略者视东北抗联为“满洲治安之癌”,在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采取烧光、抢光、杀光的“三光政策”,极力阻断抗联部队和人民群众的联系,企图困死、饿死抗日联军。东北抗联的斗争进入了极端困难的时期。从1937年开始,日本侵略者又调集数万日伪军,进行三江(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以西、黑龙江以南)“特别大讨伐”,采取“步步为营”、“蓖梳山林”、“穷追到底”等战术,欲铲除南满抗联部队。为了打破敌人的“围歼”图谋,保存抗联实力,抗联部队进行了西南远征和西征。远征部队冲破敌人的封锁、追击,抵御才狼虎豹袭击、忍受冬季零下40甚至50度的严寒,克服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由于日本侵略者反复、疯狂的“讨伐”,东北抗日游击区和地方党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3万多人的队伍只剩不足2000人。

1942年8月1日,东北抗联根据与苏联远东军达成相互支援协议,决定两个野营整编为抗联教导旅(番号为“苏联远东军步兵第八十八旅”),1945年8月8曰,苏联对曰宣战。抗联教导旅协同苏联红军反攻东北,1945年10月,东北党委会与中共中央东北局接上组织关系,同党中央派到东北的大批干部及挺进东北的八路军、新四军部队会合在一起。至此,东北抗日联军胜利地完成了自己艰苦卓绝的抗日历程,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踏上了解放战争的光荣之旅。

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涌现出杨靖宇、赵尚志、李兆麟、赵一曼等抗日英雄,在生与死、血与火的磨砺中熔铸成伟大的抗联精神,即忠贞报国,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大义凛然,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

忠贞报国,共赴国难的爱国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核心。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面对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多少中华儿女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抗日斗争的洪流当中。“创造新区,号召人民,为祖国战争”;“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在这些流传下来的抗联歌曲中,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抗联将士们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与敌人殊死搏斗,用青春、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部感天动地的悲壮史诗。

不畏艰险,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是抗联精神的动力源泉。东北抗联斗争是在世所罕见的艰苦条件下进行的。武器装备方面,抗联军队甚至使用长矛、大刀,枪支、弹药多是从敌人手中夺来的,装备十分简陋;物资供给方面,抗联主要依靠自筹和群众帮助,长期得不到外界援助,抗联将士经常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给养断绝而失去生命。抗战胜利后,时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彭真曾经说过:“我们共产党人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第一件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件是红军长征后,南方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件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斗。”

大义凛然,勇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是抗联精神的灵魂。东北抗日联军为了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而英勇斗争,面对死亡大义凛然,甘愿抛头颅,洒热血。1935年11月,时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二团政委的赵一曼在战斗中受伤被俘。在监狱里,她受尽酷刑,却宁死不屈。日伪档案中有这样的记载:“在长时间经受高强度电刑的状态下,赵一曼女士仍没招供,确属罕见,已不能从医学生理上解释,故审讯未取得理想效果。一是赵一曼女士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激昂的抗日态度,属顽固不化的思想犯;二是赵一曼女士已抱定必死之决心,且意志之顽强令人难以置信,单纯审讯已无法改造其反满抗日的思想。”1936年8月2日,31岁的赵一曼英勇就义。抗联在坚持与数倍于己的敌人苦战14年时间里,涌现出如小孤山十二烈士、“八女投江”等英雄群体,许多著名将领如杨靖宇、陈翰章、赵尚志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但霸权主义的余毒依然存在,军国主义复活思潮蠢蠢欲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格局,跌宕起伏的全球走向,在继往开来的历史关头,伟大的抗联精神昭示和平、发展、合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潮流,是当代世界必须恪守的基本理念。今天,我们坚守和弘扬伟大的抗联精神,就是让历史照亮人类的明天,让和平发展引领世界的未来。尽管这场战争已经结束近70年,但恢弘浩荡的抗联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感召力,必将激励着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途上矢志不渝、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