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夜光》

来源:党史纵横 发布时间:2016-03-24 阅读量:0

 

文/张大庸 袁忠敏

1987年,我们在编写狱中史征集史料时,曾访问原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同志。他回忆起1933年5月,在吉林市被伪满警察逮捕入狱的一段经历。那时在看守所里与敌伪作斗争时,他和同志曾经办过一张叫《夜光》的小报。他讲的这段故事即惊险也很有趣。

1933年4月,中共满洲省委巡视员张弓同志到达吉林市,部署开展“五一”“五四”“五卅”三个纪念日的“红五月”活动,为此将全市党团员动员起来,搞宣传、散发传单、张贴标语等。

5月6日晚7时,时任吉林特支委宣传干事的郭连郊(即郭峰),在与市一中学生金景等人在小东门天主教堂散发传单时,遭警察逮捕。警察从金景身上搜出了未撒完的传单。被捕后,金景受刑不过叛变,供出了“红五月”活动情况并提供了参加人员的名单,次日警察逮捕了参加“红五月”活动的党团员20多人。

正在吉林研究工作的省委巡视员冯仲云、团省委巡视员付天飞,得知金景叛变,立即部署烧毁全部文件,掩护凡是金景认识的人立即转移,减少了一定的损失。

被捕的20多人开始关押在吉林省检查厅看守所内,不久后全部转移给日本宪兵队。在宪兵队看守所,被捕人员受到残酷的刑讯,每个人都被打的遍体鳞伤,绝大多数人都挺了下来。郭连郊当年仅17岁,敌人认为他只是一个孩子好对付,便软硬兼施,却一无所获。审讯中,郭连郊只承认是爱国学生,没有加入什么组织,敌人得不到有价值的东西,便将他关押起来。

在狱中,狱友们对金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斗争。金景被同志们的愤怒所震慑,恐惧和内疚使他无地自容。但他当年也只有18岁,年轻没有斗争经验,后来在敌人面前也翻供了,并没有继续扩大交代出什么东西。为此,日本人对他实行了重刑。因为金景有这一段历史,解放后只做了一般的教员。

郭连郊(郭峰)在检查厅看守所中,结识了从哈尔滨押解来的政治犯刘中和、李春云、谭励等人,经与他们沟通研究,认为只有将政治犯们团结起来,成立秘密组织,才能更好地与敌人斗争。因此,研究决成立党组织和团组织,推举刘中和、谭励为临时党支部负责人,郭连郊、张炳义、王成生、吕纹为委员。

为了交流思想,启迪向上精神,临时党支部决定秘密创办一个“微型”刊物。谭励同志为这个在黑暗中诞生的小刊物起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刊名:《夜光》,并亲自撰写了一个发刊词。发刊词中写道:“我们生活在黑暗阴森的牢狱里,大家都向往着光明,但愿这个《夜光》能给战友们一点光明。”《夜光》为64开本,不定期出刊,每期7至8页,一律由郭连郊手写,共计出了6期。

在狱中出刊物,何等艰难,纸和笔从哪来呢?郭连郊便和狱警说要交代问题,需要笔和纸。狱警很痛快地的提供了纸和铅笔,很快便出了第一期《夜光》。但随之问题来了。因为是铅笔书写,经过传看,很快字迹便模糊了,必须要钢笔书写才行。为了搞到一支钢笔和墨水,郭连郊便与狱警套近乎搞关系,终于从一个姓田的狱警那里搞到了钢笔和墨水。这个田姓狱警认为,这些政治犯就是一群整天胡思乱想的文化人,为了爱国遭如此大罪太不值了,由此产生了同情心。

再随之而来的是传阅问题,为此大家想了很多办法。白天日本特务看得很紧,到了夜间,难友们将监狱的墙缝掏出一个洞,够把《夜光》传递过去,还要把墙缝隐蔽好。没有墙缝的监室,后来说服了一个进步的杂役苗某帮助传递。这个杂役还为难友们搞到一支手电,晚间大家围在土墙下秘密编写小报。《夜光》让大家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汗水,也让难友们看到了光明。

《夜光》文章多样化,有散文、诗词、杂文等。文章内容短小精悍,即富有狱中生活特色,又有革命思想和理想,具有一定的鼓动和斗争性。但为了不暴露,在文章中要突出文学色彩以预防万一。有些诗文一些老同志至今还能回想起来。如“小鸟何自由,翩翩自欢欣;我们,我们渴望自由身。”“天地不在眼,奋斗何不敢。狱中练红心,突破生死线。”“监狱啊!监狱。你能关住我们的躯体,而关不住我们的去向。”

在《夜光》刊登的诗文,字里行间流露出血气方刚青年向往自由,冲破牢笼,重新返回火热的抗日斗争中的强烈愿望。小小的狱中刊物,是监狱中一面斗争的旗帜。临时党团支部通过它来引导狱中对敌斗争,难友们通过它看到光明和希望。

1933年9月18日,吉林高等法院分别判处郭连郊等人3至1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3年后,郭连郊出狱,随即潜往北京,继续投入革命斗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