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海外舆论认为,讲话彰显了中国正在自己开创的道路上越发自信地前行。确实,面对成就,我们不敢有丝毫的自满,但怀有无比的自信,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中国共产党的自信不是盲目乐观,而是有着坚实的根基,有着充足的底气,这个底气来自中国共产党自身所具有的一系列独特优势。
一、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求真理、坚持真理、实践真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而这一事件的主角却是一群除了信仰几乎一无所有的知识分子。出席中共一大的共有13位代表,代表着全国58名党员。这些人的身份分别是:北京代表张国焘、刘仁静,大学生;上海代表李汉俊、李达,杂志编辑;湖北代表董必武、陈潭秋,中学教员,前者兼职律师、后者兼职记者;湖南代表毛泽东、何叔衡,前者小学教员、后者中学教员;山东代表邓恩铭、王尽美,中学生;广东代表陈公博,报纸编辑;旅日代表周佛海,大学生;陈独秀指派个人代表包惠僧,报纸编辑。
这些人有什么呢?没有钱,没有枪,没有地盘,没有喉舌,没有外国靠山,一句话,在那个靠实力说话的军阀割据时代,那些象征着实力的硬件,他们几乎一无所有。与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纵横捭阖的各路政治力量相比,看上去是那样地势单力孤。他们唯一可以依凭的,就是心中的信仰。就靠着马克思主义共同信仰的感召和支撑,中国共产党人却揭开了现代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在中国近代史上,怀抱各种主义和信仰的政党,似乎都相信自己拥有未来,为什么唯独是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胜利、掌握了未来呢?很简单,在信仰的碰撞和交锋中,共产党人信仰的是真理,他们能够前仆后继、舍生忘死地去实践自己的信仰。就像夏明翰烈士在他的就义诗中说的那样:“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正是一批又一批的“夏明翰们”的舍身奋斗,才使信仰不再只是纸面上的文字,不再只是口头上的声音,不再只是思想中的空中楼阁,而是一个又一个具体鲜活的目标。共同的信仰,让共产党人凝聚起来,勇往直前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虑以成之,不顾一切地向既定目标挺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使我们党得以摆脱以往一切政治力量追求自身特殊利益的局限,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精神、无私无畏的博大胸怀领导和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坚守信仰的路上,铺满了荆棘,更有可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党的创始人李大钊书写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著名对联,这副对联,是他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为了追求革命真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李大钊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说,“牺牲永是成功的代价”,“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正因为有这样的境界,当面对生与死考验的时候,他从容地选择了为他认定的主义和事业献出生命。在党的历史上,像李大钊一样为信仰而牺牲的故事太多太多。所以,邓小平同志说,我们党有强大的战斗力,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这是对历史启迪的深邃揭示。
二、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时代方向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问题,每个时代的主要问题构成重大时代课题。只有站在时代前列,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发展。毛泽东同志曾经说:“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世界上那么多的政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原因就是只能领风骚于一时,却不能始终跟上时代潮流。中国共产党在98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能够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比如,我们读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等著作,深为其中对形势鞭辟入里的分析把握、对发展趋势的科学预判、对应对方针策略的周密部署叹服,不管是在赣南的山沟里还是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的视野总是那样深远,透过纷纭杂乱的迷雾看到本质、看到未来,为中国革命航船破浪前行指明方向。再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同志敏锐觉察到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趋势,洞察国内民心所向,提出并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历史的机遇真是稍纵即逝,如果中国没有提前进行改革开放、发展壮大了自己,可以想一想,到20世纪80年代末苏东剧变,会是什么结果?有了10年先机,才有后面20年30年的战略机遇期。
唯有高远的历史眼光,方能见微知著;唯有战略家的胸怀,才能当机立断。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意义非常重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基本依据。准确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上,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制定一系列符合当代中国实际的路线、方针、政策,提出一系列对党和人民事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战略、策略,作出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决策部署,展示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高超的领导艺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足新时代,回答新的时代课题,是确保我们党继续走在时代前列、继续引领前进方向的根本保证。
三、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共产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没有私利的伟大政党,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使得中国共产党区别于中国历史上的一切党派,改变了中国历史上政权频繁更迭、兴衰治乱、循环往复所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
不谋私利才能谋根本、谋大利。没有特殊利益,就不怕人民监督政府和党员干部,就不会出现“人亡政息”的局面。没有特殊利益,才能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党为人民奉献,人民也愿意为党分忧。1934年1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围剿中央苏区的严峻局面,毛泽东气定神闲地说:“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共产党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幸福,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如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服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国民党要来进攻红色区域,广大群众就要用生命同国民党决斗”。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保持血肉联系,始终把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重要密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归宿。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奋斗的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持。人民群众用小米哺育了苏区、边区、解放区,用肩膀支撑起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用无数子弟的鲜血,染红了党旗、军旗和新中国的国旗。
与之相对比的是国民党因罔顾人民利益而被人民抛弃。1935年,张学良出席国民党四届六中全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五届一中全会。这期间,他对南京政府和国民党政治、高官素质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开始时我对国民政府有好感。我到南京后,大失所望……国民政府内部只有四个字:争权夺利。他们都不是为了国家。”1949年2月1日,蒋介石在故乡溪口写道:“为政二十年对于社会改造与民众福利着手太少,而党政军事教育人员,更未注意三民主义之实行,今后对于一切教育,皆应以民生为基础。”可惜,他这个认识得到的太晚了。
没有特殊利益,就不会讳疾忌医。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回顾党的历史,我们党能够在现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领导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重要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精神,勇于进行自我革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奋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我们要继续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努力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四、始终坚持接续奋斗,一张蓝图绘到底
2015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时说:“我正在集中思考‘十三五’规划。从时间上说,‘十三五’规划是实现全面小康的规划,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规划。”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中国共产党人咬定“现代化”这个目标,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干,接力奋斗不停步。
1954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说: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阐述了通向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部署了跨世纪发展目标,2012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的历史方位出发,擘画了到21世纪中叶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作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70年的接力探索,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纵观世界,还有哪个政党能够像中国共产党这样谋划长远和持之以恒?“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中国共产党一路走来始终不变的战略追求和道路自信,鼓舞着全国人民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和信心,凝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无穷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中国共产党善于从历史大视野对未来进行规划,让全党全国知所趋赴,牢牢把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回首过去,激情燃烧的建设年代,波澜壮阔的改革岁月,铺就一条复兴之路;展望未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梦想,激发着人们的奋斗豪情。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一定能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的更加辉煌的篇章。
五、始终保持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敬终如始,永不懈怠
2019年3月22日,正在意大利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回答意大利众议院议长菲科的问题“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时,目光沉静而充满力量地说:“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这个简洁睿智的回答,让人民领袖的无私情怀、无畏勇气和无愧担当,跃然纸上。98年来,无数共产党人心怀“无我”的赤诚,秉持“不负”的信念,以百姓心为己心,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肺腑的篇章,铸造了一座座巍然屹立的精神丰碑。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难中诞生,在血火考验中成长,每一步都充满艰辛磨砺。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愈挫愈勇、自强不息,越是困难大,斗志越昂扬,这是共产党人值得骄傲的品质。胜利之后能不能继续保持这样的革命精神和奋斗精神,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1950年2月,毛泽东同志访苏归来,途经哈尔滨,中共松江省委(1954年撤并)为他安排的住所是一栋高档别墅,他直截了当地说:“这个地方不好啊,一个人住在这里,不沾染官僚主义才怪哩。”他又问松江省负责同志现在是住洋房还是住平房?回答“住洋房”。当省委领导请毛泽东同志题词时,毛泽东同志挥笔写下“不要沾染官僚主义作风”。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他第一次给地方党委题词,也是对全党的告诫。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多次提醒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不要忘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是革命者,不要丧失了革命精神。”功成名就时做到居安思危、保持创业初期那种励精图治的精神状态不容易,执掌政权后做到节俭内敛、敬终如始不容易,承平时期严以治吏、防腐戒奢不容易,重大变革关头顺乎潮流、顺应民心不容易。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始终保持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参加过党的一大的董必武同志在中共一大纪念馆留下这样的题词:“作始也简,将毕也巨。”从“始”到“毕”,是漫长的奋斗之路,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一次次考试,怎样才能走好这段路、答好这张卷?董老的一首诗值得我们铭记:“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
我们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而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一往无前、一以贯之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只有这样,我们党所具有的独特优势才会越来越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才会更加坚定,党和人民事业才能如日之升。
(作者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来源:《机关党建研究》2019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