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战役战斗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关系在军事活动中的一个重要体现。如何正确处理这对军事范畴,毛泽东进行了大量的军事创造,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成为指导我军以弱胜强、从小到大的重要因素,时至今日仍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役战斗上重视敌人
从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决定力量的基本观点出发,毛泽东在1946年8月同美国著名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谈话时提出了一个带根本性的战略思想:“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当时,党内军内一些人因为悬殊的军事实力差距而害怕同国民党决裂,而毛泽东却不这么认为。他深刻指出:表面上看,国民党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在《关于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是不是真老虎的问题》等文中多次强调了这一观点。毛泽东认为,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一样,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也有两重性:一方面他们武装到牙齿,成百万千万地吃人,表现为活老虎、铁老虎、真老虎,从这一点上讲,要重视他们并建立我们的策略思想和战术思想,在每一个局部上,在具体斗争问题上,采取谨慎态度,讲究斗争艺术;另一方面他们逆历史潮流而动,丧失人心,终究会转化为纸老虎、死老虎、豆腐老虎,因此要藐视他们并建立我们的战略思想,在根本上,在整体上,敢于同他们斗争,敢于争取胜利。至于原子弹等新式武器,毛泽东也认为其不过是纸老虎,表面上看起来吓人,实际上并不可怕,它同历史上曾经出现的一切新式武器一样,决定不了战争的最终胜负,只要紧紧依靠人民就完全有办法对付。
根据这一根本认识,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并实践了在战略上以弱当强,在战役战斗上以强胜弱的思想,强调在战略上不害怕强敌,不害怕战争,敢打必胜;在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各个歼灭敌人,解决了如何正确认识敌我力量悬殊差距的问题,也找到了有效转化敌我力量强弱对比的途径,成为指导中国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基本原则。
战略上内线持久的防御战,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
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失去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战败或被消灭。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创造性地将主动权区分为战略主动权与战役主动权,其中战略主动权是指军队在战争全局上的行动自由,战役主动权则指军队在局部或一定程度上的行动自由。毛泽东指出,战略主动权的获得,有赖于军队在总体力量上超过敌人,体现为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战役主动权可以相对独立于战略主动权而存在,获得战略主动权只是获得战役主动权的物质基础,能否实际获得战役主动权还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相对战略上被动的一方,具有战略主动权的一方比较容易取得战役主动权,但其战略主动权必须依赖战役主动权来保持,通过战役主动权起作用。按照毛泽东的这种指导思想,我军在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中,在没有战略主动权的情况下,通过正确的主观指导夺得战役主动权,取得一个个战役战斗的胜利,从而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最终赢得战略主动权。反之国民党军只有战略主动权,没有转化成现实的战役主动权,在一个个战役战斗中被动挨打,最终由进攻转为防御,丧失了战略主动权。可以说,争夺战役主动权是中国革命战争指导的一个重点。
立足中国革命战争敌强我弱、敌人拥有战略主动权的实际情况,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将战略上内线持久的防御战与战役战斗上外线速决的进攻战结合的思想。在战争初期,敌人实力雄厚往往处于战略进攻地位,而我军由于坚守自卫立场以及实力上的差距等原因,在战略上是处于防御地位的。但我们这种防御是积极防御而不是消极防御,它将战略上的防御与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有机结合起来,使被动的战略防御形式中包含有主动的进攻作战的内容,以便打破敌人进攻赢得战争胜利。战略上的防御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在时间上的表现就是战略上的持久和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毛泽东认为,无论战略战役还是战斗,速决总是有利的,但中国革命战争是敌我力量对比十分悬殊的战争,这就规定了战争在战略层面的持久性。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军队力量上处于弱势,在战役战斗上必须速决,否则就容易陷入力量在总体上占优的敌军的包围而处于危险境地。从这一点出发,毛泽东指出战役战斗上速决是达成战略上持久的根本途径,战略上的持久又是战役战斗上速决的前提条件,两者是一件事的两方面,从而把战略上的持久与战役战斗上的速决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战略上防御和战役战斗上的进攻在空间上的表现就是战略上的内线作战和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一般而言,战略防御的一方往往处于内线作战,从总体上说是处于被动和不利的态势的。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就必须通过外线的进攻战,大量地歼灭敌人才能实现。因此毛泽东认为,在内线与外线的矛盾关系中,战略上内线作战的军队要争得外线作战的主动,关键是要把战略上的内线作战与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结合起来,坚持内线中的外线作战,在战略防御中多打战役战斗上的进攻战。
战略上有规则有定向,战役战斗上不规则无定向
战争总是在一定的空间中进行的,正确确定作战的空间方向,对于战争的胜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在战略方向上没有规则和定向,就不利于持续努力实现战略目标,就很难赢得战争;反之,如果在战役战斗上机械固守一定的规则和方向,则容易被敌人摸清规律丧失主动,同样很难赢得战争。在红军的东征战役中,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战略上有规则有定向,战役战斗上不规则无定向的思想,将实现确定的战略目标与灵活机动的战役战术指导结合起来,体现了战略指导上的高超艺术性。
战略上有规则有定向,指战略指导者在一定阶段内,对军队作战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区域,必须有所算定,并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不能轻易变换,以利战略目标的实现;战役战斗上不规则无定向,指军队的战役战术行动必须保持高度机动灵活,不机械固守某一具体的方向和地域。在这里,毛泽东将军队的作战方向区分为战略方向和战役战斗方向两类,强调在战争中军队必须有明确的战略指向并保持相对固定,在战役战斗中则要保持灵活机动,有规则有定向和不规则无定向相反相成并行不悖,深刻反映了军队作战战略方向和战役战斗方向之间的辩证关系,共同构成了指导军队选择作战方向的一项根本性方法论原则。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我军很好地坚持了这一指导思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例。解放战争初期的苏中七战七捷,粟裕率领的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根据毛泽东、中央军委关于苏中苏北各部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的指示精神,在战略上坚持以苏中解放区腹地为预定战场,各次具体战役的攻歼对象和突击方向则根据具体敌情灵活选定,在从东海之滨到运河东岸长数百里的正面上往返机动,哪里的敌人薄弱好打就在哪里打,不拘一格,使敌人摸不着头脑,处处被动挨打,创造了以1/4于敌的劣势兵力,歼敌5.3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反观国民党军,在解放战争中频频出现更换战略方向和决心的事情,辽沈战役期间在几十万东北蒋军是撤是守的战略问题上举棋不定,淮海战役期间对于徐州杜聿明集团是战是撤又是一再犹疑,平津战役期间对于傅作义数十万部队是东撤还是西撤也是迟迟不决,使得作战指挥的战略方向不明,战略决心反复,丧失战机造成被动。在战役战斗上,蒋介石又强调以静制动,固守据点,导致蒋军在战役战斗上总是行动迟缓、战术机械,每每为我所制,招架不住,最终走向失败。
(本文原载于2020年8月17日《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