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调查研究

作者:杜丽荣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3-04-04 阅读量:0

一条扁担,风范长存;两个之“最”,一心为民。朱德毕生追求实事求是,足迹遍及海疆边陲、贫困地区。他治党、治国、治军的高度智慧,求真务实的作风情怀,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

摸清情况再作决定

朱德调查研究,一般有看材料、听汇报、开座谈会、亲临现场、派身边工作人员下去调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他认为:“一切的事实证明,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战争年代,每当大战来临,朱德都会出现在第一线,亲自摸情况,为中央决策提供意见。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下石家庄,朱德赴晋察冀解放区,“对敌情况做了详细的调查”,他亲自主持召开座谈会,讨论仗怎么打;他还找俘虏谈话,了解石家庄城内的敌军部署。由于对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才有了第一次城市攻坚战的胜利。

1963年5月至9月间,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山东五省部分地区连降暴雨,洪水成灾。面对灾情,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忧心如焚,迅速调集人力和物力,给灾区以最大的支援。10月16日,京广铁路恢复通车不久,77岁高龄的朱德代表党中央赶往河北灾区。他先后来到受灾比较严重的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等地,随后又到沧州查看和了解实情。针对沧州的气候特点,朱德特别指出,你们这个地区有时又缺水,有时又被淹,要很好地研究治理。对自然规律,不要硬抗它,要掌握它、认识它、改造它。回京后,朱德写信给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反映河北省抗洪救灾的情况,并对今后水利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提出具体建议。

力主“下去”

据统计,从1956年到1966年,朱德在外视察调研就达27次,平均每年外出视察近90天。这11年间他向中央致函、致电24封,写出调查报告13个,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1950年3月底,朱德从北京出发到张家口视察调研。午夜时分,火车缓缓驶入张家口火车站。此时,车厢内的朱德穿着一身灰旧棉衣,手持放大镜不时在地图上寻找着,时而用铅笔画着横杠、竖杠或圆圈,时而凝视着地图沉思。车厢外,张家口寒冬未尽,夜晚的气温始终在零度上下浮动。朱德时不时地放下手中的放大镜,呵呵发凉的双手。陪同人员怕首长受凉,建议他到招待所休息一下。朱德说:“城里刚解放,这里的负责同志有许多事情要处理,我们不要给地方上增添麻烦。”当晚,朱德一行就住宿在火车上。这次张家口之行,朱德在安排接待上要求一律从简,他们一行除了喝一些茶水,再没花省市委一分钱的招待费。

1955年6月,朱德在结束包头视察归途中,再次来到张家口。这次他仍然没有在饭店开房间,他对陪同的负责人说,在市委找一间很普通的办公室就可以了,不要再花钱。晚上,朱德不顾旅途的劳累,在座谈会上听取地、市负责人的工作汇报。此时,屋外下着大雨,屋内的会议一直进行到深夜。朱德通过这次对张家口新老企业的实地考察,着重对“一五”建设中面临的困难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给中央写了调研报告,提出的建议后来被采纳。

1958年7月,朱德和随行人员到甘肃兰州五泉山考察,途中看到一座牌坊,牌坊上正书——“高处何如低处好”,后书——“下去还比上来难”。朱德感慨道:“古人把‘下去还比上来难’写在这里,也是寓意很深啊!要是同我们的现实情况联系起来看,的确是‘下去’更难些。所以,毛主席一再倡导各级干部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倡导干部下放锻炼,将军下连当兵,书记种试验田。”对有些进城干部官僚主义的做法,朱德曾严厉指出:某些党员干部的这种官僚主义作风,这种对革命工作和国家财产的漠不关心和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视为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犯罪行为。

为农民代言

1958年,在“左”的错误指导下,“共产风”“浮夸风”盛行,公共食堂成为建立人民公社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朱德在调查研究中逐渐发现不少问题,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在多地调查研究、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吃饭不要钱那一套行不通”的正确观点。

为了总结“大跃进”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党中央于1959年7月在庐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朱德在庐山会议发言中讲得最多的是公共食堂问题。他指出,食堂要坚持自愿参加的原则,还要搞经济核算。我们应当让农民致富,而不是让农民致穷。食堂即使全部垮掉,也不一定是坏事。庐山会议后,一度有所纠正的“左”倾错误再度泛滥,公共食堂也被当作“社会主义阵地”而大力加以维护。朱德虽因主张解散公共食堂而遭到错误批判,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1961年3月,中央“农业六十条”出台后,朱德不顾75岁的高龄,前往四川、陕西、河南、河北4省视察,公共食堂问题再次成为他调研的重点。回到北京后,他致信毛泽东,力陈公共食堂的弊端。与此同时,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相继组织了大批调查组深入农村调查。这样,全党上下对公共食堂的诸多弊端有了深切体会,对广大农民解散公共食堂的强烈愿望有了真切感受。1961年5月至6月,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随着这个文件的贯彻落实,全国农村维持3年之久的公共食堂相继解散。

两个之“最”

朱德一生调研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写调研报告之多,令人敬仰。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去世的27年间,朱德不辞辛苦,身体力行,以自己的亲眼所见,实事求是地反映了各地的真实情况。他起草的百余篇调研报告,文字朴实无华,内容涉及面广,见解独到深刻。他深入现实、深入基层,在党内领导人调查研究工作方面创造了两个之“最”。

一是走的地方最多。朱德每年都要拿出两到三个月或者更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视察,除台湾、宁夏、西藏外,其他省市都走到了。按照朱德视察行程,他先后到过170多个地方调查研究。二是给中央写的调查报告最多。朱德每次外出视察工作回来,总是不顾旅途劳顿,认真地写调查报告,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积极参与党和国家建设的重大决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保存的朱德调研报告有100多篇。这些调研报告,涉及全国很多省区,囊括工业、农业、林业、矿业、水利等许多行业,涉及“农业六十条”、农副产业的发展、手工业发展、海南岛开发等重大方针政策。报告中蕴含的治党、治国经验,是朱德同志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河北共产党员融媒期刊 杜丽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