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选拔培养干部:政治和能力两者不能缺一

作者:亓昕怡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3-12-12 阅读量:0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这期间,经过长期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党总结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干部选拔培养措施,培养了一大批政治坚定、本领高强的干部。这不仅为抗战的全面胜利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也为日后的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抗战事业需要政治和能力兼备的干部

1937年12月至1944年3月,陈云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时提出,“用干部的标准,概括起来有二:政治,能力,两者不能缺一,以政治为主”。这反映抗战事业对干部的要求,为这一时期的干部选拔培养定下基调。在干部考核过程中,党强调对干部进行全面考察,明确反对只顾才不顾德或者只顾德不顾才。

在抗战时期,“政治”主要指的是政治素质,包括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觉悟等。1943年,周恩来指出,在德才兼备的干部标准中,德占主导地位,解决的是干部是否可以被信任的问题。只有干部立好德,才能团结好人民群众,保证抗战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在抗战时期,“能力”主要指的是业务能力,包括基本学识、业务素养、调研能力等。1942年,毛泽东在为《文化课本》所作序言中指出,“一个革命干部,必须能看能写,又有丰富的社会常识与自然常识,以为从事工作的基础与学习理论的基础”。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马列主义理论的学习就难以做好;没有过硬的业务素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就会遇到困难;没有扎实的调研能力,就难以解决真问题。

毛泽东在讨论抗战任务中的干部问题时提出干部需要“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有政治远见,有工作能力,富于牺牲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在困难中不动摇,忠心耿耿地为民族、为阶级、为党而工作”。有德无才的干部虽然在政治上是可信的,但是会贻误党的事业,助长不学无术之风;有才无德的干部虽然在业务上是可信的,但是会损害人民的利益,助长不正确的政治风气。德通过才体现,才为德服务,两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

以理论教育提高干部政治素质

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并加速我们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工作”。在抗战时期,通过总结以往斗争经验,党意识到理论教育的成败是革命成败的第一个关键。为此,党将普遍提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作为一个重大问题来解决,致力于提高干部的理论素养、政治素质。

加强理论学习动员。党反复提醒干部理论学习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刘少奇对于有些干部忽略理论学习的错误想法提出了批评。他提到,“我们要做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的最忠实、最好的学生”,应该“按照党章的规定力求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觉悟程度,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把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始人一生的言行、事业和品质,作为我们锻炼和修养的模范”。

完善理论学习制度。党连续颁布《中共中央关于干部学习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关于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提纲》等文件,强调所有干部都应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提升自身理论素养。在中央直接指导下,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相继建立,指导学员学习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为抗日救国献身、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理念。同时,对马列著作的系统翻译和出版一直在进行,其成果通过党报、党刊等渠道广泛传播,形成了学习、研究马列主义的平台。中央还规定按照干部理论水平进行分类教学,要求在职干部平均每日至少学习两小时,并在经常性学习检查的基础上实行“勤学者奖,怠惰者罚”的考核机制。这些措施成功塑造了干部都要看报纸、都要读书、都要学习马列主义的浓厚学风。

改造理论学习方法。党特别注重引导干部采取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进行理论学习。毛泽东提出,干部应该有目的地学习马列主义,“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在具体学习中,广泛开展时事政策教育,鼓励干部用马列主义的方法研究革命运动规律,多从党执政的历史经验中总结得失成败,并通过演讲、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帮助干部共同进步。

以本领学习锻造干部的业务能力

抗战时期,要领导人民进行抗战,干部不能只重视政治学习而忽视业务学习。为此,党开展多方面教育培养,旨在全面提高干部的能力本领。

加强文化水平教育。抗战时期,有部分干部文化程度和理论水平不高。他们看不懂党的文件、报纸,经验主义作风比较严重,影响党的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党出台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明确反对轻视文化教育的错误观点,规定在条件许可的地方,必须一律开展文化教育,对干部按照文化程度进行分班,进行针对性提高。对于识字有困难的干部,强调基本文化教育。而对于已具备一定文化水平的干部,强调自主学习,以资补习。各地针对具体情况,广泛开展涵盖国文、历史、地理、算术、自然、社会、政治等科目的文化补习班。

加强业务水平教育。在1942年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党提出“对一切在职干部,都须给以业务教育,实行‘做什么、学什么’的口号……必须学会精通自己的业务,这是第一个教育任务与学习任务”。业务学习的范围包括与部门业务关联密切的调查研究、政策法令、具体经验以及相关的历史科学知识,通过业务学习改进和提高业务工作水平。根据《决定》指示,各机关、部门迅速制定学习计划,开展包括学习小组、先进报告等在内的学习活动,并进行针对性考察。

加强专门技术培养。陈云指出,“作为一个革命家,不能只是高谈阔论,主要是工、农、兵、学、商,三百六十行,即做各种各样的实际工作。否则,就要打败仗,革命革不成,就不能生存”。在对这些人才的教育中,党按情况减轻政治课程的比例,并创造条件让他们锻炼技能。比如党规定“机要部门及有专门技能或正在学习专门技能的干部,不应调动,并应使他们长期安心工作”,以让他们专心磨砺技术。

加强调研能力培养。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号召全体党员和干部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采取具体办法,加强对于历史、对于现实情况的调查研究。在课堂上,党提倡在讲授的基础上大胆质疑和辩论,以培养干部的问题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在课堂外,中央专门成立调查研究局加强调查研究工作,提倡党员干部多进行实地调研。

(摘编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年第10期 亓昕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