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王老虎”的开国中将王必成

作者:范人杰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4-04-29 阅读量:0

王必成,湖北麻城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生涯中,王必成作战英勇、战绩卓著,曾被根据地群众誉为“王老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被誉为“老虎团”中的“王老虎”

1939年11月初,日军多次对江苏茅山抗日根据地展开“扫荡”。8日凌晨,丹徒宝堰镇日军约三十四人至延陵、九里“扫荡”,企图寻找我军目标。8日当天,驻金坛的日军又出动了200余人到这一地带“扫荡”。8时,新四军新编第6团和丹阳独立支队率先与日军遭遇并发生激战,时任新四军第1支队第2团团长的王必成接报后立即率部赶往延陵镇贺甲村增援。8日下午2时,王必成统一指挥第2团等部向日军发起攻击,正当两军酣战之时大雨骤至,战场能见度极低。王必成审时度势,下令在日军阵前点燃湿稻草堆,第2团将士遂在浓烟掩护下冲入贺甲村内。经反复冲锋,白刃肉搏,我军已将日军逼退至贺甲村南端大祠堂内,因此王必成决定9日拂晓再发起攻击。

9日4时,第2团第2营在向祠堂摸索前进时突遭埋伏在草堆中的日军袭击,但我军将士无所畏惧,上前与日军肉搏格斗,奋勇杀敌。日军虽不甘失败,但此时已成瓮中之鳖。上午10时,王必成一声令下,总攻开始。祠堂内残敌数十人在我军攻势的震慑下纷纷向外逃窜,最终被全部歼灭。此战共歼灭日军168人、俘虏7人,是抗战时期苏南地区新四军歼灭日军最多、战况最激烈的一场战斗,后被延安军委总部通电表扬为“延陵大捷”。延陵大捷后,第2团声威远振,江南人民亲切地称其为“老虎团”,王必成被誉为“王老虎”。

率部勇登孟良崮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时,王必成担任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司令员。国民党整编第74师号称其“五大主力之首”,战斗力强且骄横无比,曾经在两次涟水战役中给6纵造成一定损失。因此粟裕在拟定孟良崮战役作战方案时特意交代说“我向王必成许过愿,打七十四师不能少了六纵的份”。5月12日,陈毅、粟裕命王必成率6纵由鲁南取捷径北上切断74师的退路。接到命令后,王必成立刻收拢部队,边走边动员,终在14日抢攻下敌军的后方补给点垛庄,完成对74师的合围。对此粟裕曾回忆孟良崮战役中“动用隐伏于鲁南的六纵队是关键的一着”。战役打响后,6纵在孟良崮两侧奉命阻敌援军整编第25师和整编第83师。黄崖山战斗中,敌整编第25师在“只准进不准退”的逼令下,疯狂攻击我阻击阵地。王必成指挥部队忍饿耐渴,无惧疲劳,两昼夜里先后打退了敌人的10余次冲锋。尽管敌军距离孟良崮仅5公里,但就是始终无法前进一步救援74师。国民党军“里应外合、两面夹击”的企图宣告破产。

敌援军被阻后,6纵发扬英勇顽强、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继续投入战斗,向74师猛打猛攻。王必成为便于指挥战斗,将纵队指挥所前移至距孟良崮主峰4公里不到的大场山。一时间两军犬牙交错、短兵相接,战况激烈程度为解放战争以来所少见。关键时刻,王必成命令6纵特务团冲上孟良崮。16日14时总攻开始后,特务团在嘹亮的冲锋号声中首先突破孟良崮西侧,直取74师指挥所所在的山洞。此役过后,时任6纵政治部宣教部部长吴强以孟良崮战役为素材,创作了著名小说《红日》。小说中我军英雄军长沈振新原型的重要来源便包括王必成。

和平年代高度重视部队建设

20世纪60年代,王必成曾任上海警备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他在任职期间高度重视部队建设,并为此做了大量工作。王必成在上海任职时,就曾精心培育和扶持“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一典型。新中国成立后,某部8连在南京路上“拒腐蚀,永不沾”的事迹引起了王必成的高度关注。他多次深入8连,鼓励8连全体指战员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光荣作风,并在上海警备区党委会上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对8连这一典型的培育和宣传,学习8连的精神意义非常重大,要争取让8连的精神在全军、全国发扬起来。1961年9月,在王必成的邀请下,南京军区文化干部沈西蒙将8连的光荣事迹搬到了舞台上,执笔创作出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话剧演出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1963年4月25日,国防部正式命名该8连为“南京路上好八连”。

1961年10月,总参谋部军训部的《军训通讯》增刊首次公开向全军介绍“郭兴福教学法”。当时分管南京军区军事训练工作的王必成敏锐地察觉到这是部队训练改革的好典型,在看完郭兴福表演分队的示范教学后即指示,要在南京军区推广郭兴福教学法。自此,宣传、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热潮在南京军区普遍展开。与此同时,王必成还对郭兴福教学法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充实和总结,并向主管全军训练工作的叶剑英汇报了郭兴福教学法的产生、发展和推广情况,叶剑英听完汇报后称赞道:现在全军公认郭兴福教学法是个好方法,不管哪个军种、兵种的基层连队,全国的民兵,都认真按郭兴福教学法来训练,部队的战斗力就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