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战役走向的锦州攻坚战

作者:韩亚杰 钟波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4-10-12 阅读量:0

在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的纪念广场中央,矗立着一个古代兵器“戈”式造型的建筑物,这就是解放锦州烈士陵园纪念碑。纪念碑高30米,正面是刘华清的题词“为解放锦州而牺牲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身上方是5颗五角星,下面是3束花环,碑身两侧刻着胜利鼓,背面是碑文。全文如下:

这里长眠着为解放锦州而献身的革命烈士。半个世纪前的锦州攻坚战,是震惊中外的辽沈大决战中关键一役。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面对固守待援的国民党十万重兵,奋其智勇,前仆后继,冲越孤岗重峦,高城深堑,喋血明碉暗堡,列巷层楼,激战三十一小时,一举攻克锦州,时在公元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五日。战略要地锦州的解放,加速了东北全境解放的进程,进而奠定了全国解放的基础。时届五十周年,改革开放,物阜民康。抚今追昔,长怀先烈。中共锦州市委深切关注,市人大作出决议,市政府精心筹划,社会各界踊跃捐资,选址于倚山面海、遥对新城、苍翠环抱的当年鏖战之地,建此陵园,集中安葬烈士忠骨,以慰英灵。荆山雄峙,凌水长流。锦州人民永远铭记这些有名的和无名的英雄。立碑永祀,垂范千秋。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月十五日

锦州市人民政府敬立

敬读碑文,耳旁响起的是革命先辈们为解放锦州、解放东北、解放全中国的一阵阵冲杀声,让人仿佛回到了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

“战锦方为大问题”

1948年秋,解放战争进行到关键一年,人民期待已久的大决战终于到来了。这场大决战,是从辽沈战役开始的。9月7日,毛泽东指出东北野战军的攻击重点应指向北宁路上的重镇锦州,暂时不要顾虑长春、沈阳的敌人。在电报中,毛泽东明确指出,要有打“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

然而,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却徘徊犹豫于先攻打锦州,还是先攻打长春。中央军委一再指出,攻占锦州是东北整个战局的关键所在。辽沈战役已经发起20天,部队兵临锦州城下之际,林彪再次动摇,提出回师攻打长春。毛泽东、周恩来看完电报后感到十分不安。毛泽东接连复两电,斩钉截铁地指出,攻打锦州部署已经完毕,“我们坚持地认为你们完全不应该动摇既定方针,丢了锦州不打,去打长春”“只要打下锦州,你们就有了战役上的主动权”。

电报发出后一个多小时,中央军委收到了林彪放弃打长春最后下定决心攻打锦州的电报,毛泽东看后十分高兴,复电说,“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希望按照部署,大胆放手和坚决实施。

按照部署,东北野战军于10月13日肃清锦州外围守军,14日,向锦州发起总攻,如碑文所述,“激战三十一小时,一举攻克锦州”。

锦州攻坚战,对辽沈战役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由此,辽沈战役才真正形成具有战略决战性质的大歼灭战。后来,毛泽东在《吊罗荣桓同志》一诗中专门以“战锦方为大问题”一句,指明锦州一战而关全局。锦州的解放,把东北的大门关上了,为接下来的全国解放奠定了基础。战役中被俘的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范汉杰后来说:“这一着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着东北,一头挑着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这里长眠着为解放锦州而献身的革命烈士”

锦州攻坚战,全歼守军10万余人。同时,东北野战军自身也付出了代价,共伤亡2.4万余人。

在锦州,有一条街叫“士英街”,为了纪念锦州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梁士英而命名。梁士英是众多战士中为解放锦州而献身的一个代表。

1948年10月14日10点整,对锦州城的总攻开始了。时为东北野战军二纵五师十五团三营八连二排五班战斗组组长的梁士英,顺利地突破了敌人一道道防线。就在关键时刻,铁路旁敌人的大碉堡封锁了前进的道路,尖刀排经过几次拼杀,手榴弹打光了,依然没有成效。连队干部决定组织爆破,梁士英立即请战:“把任务交给我,我一定能完成!”

梁士英脱下棉衣,提起两根连接的爆破筒,带了两颗手榴弹,紧贴着路基飞快地朝前跃进。敌人的火力比以前更加凶狠,子弹把梁士英身前的泥土打得四处乱溅。经过一阵艰难的爬行,他终于来到离地堡左侧十来米的一个小土坎下面。梁士英立即向地堡甩出两颗手榴弹,趁着爆炸时的浓烟,他跳出了土坎,把爆破筒塞进敌人的地堡眼里。正当他转身要跳离地堡时,敌人却把爆破筒推出了枪眼。梁士英见状毫不犹豫地弯下腰,把瞬间就要爆炸的爆破筒拿起来,猛地又塞进地堡里,并用胸膛顶住爆破筒,像一个钢浇铁铸的巨人一样,钉在那里屹立不动。“喋血明碉暗堡”,梁士英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和战友开辟了通路,牺牲时年仅26岁。

在锦州,还有一条街,叫云飞街,也是以烈士的名字命名。马云飞原名叶宗汉,曾担任中共锦州地下党支部书记,长期在锦州从事地下工作。解放锦州前夕,马云飞等深入敌人内部,搜集到包括锦州城防工事图等大量重要情报。总攻锦州时,马云飞为东北野战军三纵突击营带路,在突入敌人司令部的战斗中不幸中弹,牺牲在了胜利前夕。

“部队精神好”

锦州解放后,毛泽东充分肯定了作战的成功,并致电称赞“部队精神好”,望传令嘉奖。是什么样的“精神好”,让毛泽东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后来多次讲到?

辽沈战役胜利8年后,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再次讲到解放锦州时“精神好”的故事。他说:“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辽西战役的时候,正是秋天,老百姓家里很多苹果,我们战士一个都不去拿。我看了那个消息很感动。在这个问题上,战士们自觉地认为: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我们的纪律就建筑在这个自觉性上边。这是我们党的领导和教育的结果。”

纪律建筑在自觉性上,这便是让毛泽东多次称赞的“精神好”。从此,锦州苹果的故事,成为教育全党、全军的生动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