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币为何成为解放区“最坚挺的货币”

作者:刘占全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4-11-22 阅读量:0

诞生于山东根据地的北海币被称作“人民币的雏形”,其版别之多、数量之大、流通范围之广、发行时间之长、币值之稳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红色银行中首屈一指。在日伪和国民党的破坏打压下,在伪币和法币包围之中,北海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逐步成长为深受山东根据地内外群众欢迎、“各解放区中最坚挺的货币”。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人民币,北海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至此,北海币的货币信用成为人民币价值的重要支撑。

开展坚决的货币斗争

1938年2月,日军占领胶东后开始在沦陷区发行伪币,奸商巨富也乘机滥发票券,大发国难财。为了开展货币斗争,10月,中共在胶东建立北海银行并发行北海币。1940年秋,山东省战工会在鲁中设立北海银行总行,胶东北海银行改为分行,其他各地也相继成立分行、支行。1938年至1941年,中共为了维护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货币政策上,尽力维护法币地位,甚至一度停止过北海银行工作,对土钞、杂钞的打击力度也不大。山东的国民党政府和军队趁机发行了几十种货币,各地商民也大量发行土杂钞。在莱阳顽固派赵保原统治区,如果要买一头价值13万元的毛驴,需要先借驴回家驮此巨款。这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困难。1941年,山东抗日民主政府决定以北海币为本位币,坚决清除伪币、土杂钞,加强货币斗争。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美关系陷入僵局,法币对于日军已失去当作外汇的作用。于是日军便限制法币在其占领区流通,驱赶大量法币流入我根据地攫取物资。大量法币流入、物资输出,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法币贬值、物价飞涨,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于是,山东分局财委会和省战工会在1942年先后发出指示,要求对法币打折使用,阻止法币内流及物资外流,逐步禁止法币流通,扩大北海币流通范围,巩固北海币作为山东根据地本位币的地位。

1943年,经济学家薛暮桥来到山东,全省各地设立工商管理机构,加强对经济战线的统一领导。7月,山东分局发出指示,要求停止使用法币,限期将法币兑换成北海币。可是,由于当时法币能在全国流通,而北海币只能在我根据地使用,所以商人乐于使用法币,黑市中北海币的比价低于法币。9月,省战时行政委员会设立金融事业委员会,颁布金融管理办法,打击外汇黑市交易,私自携带法币伪币者,一经查出全部没收。1943年山东根据地把至少6亿元法币排挤出去,1945年又把几十亿元伪币从新解放区排挤出去,同时换回来同等价值的敌区物资,改善根据地军需民用条件。1945年8月1日,鉴于我对敌军事经济斗争的巨大胜利、山东各根据地基本上已打破过去分割状态,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发布通令,决定全省各地区发行之北海币不分地区统一流通。山东抗日根据地成为北海币的独占市场,货币斗争取得全面胜利。

支持发展生产与掌控战略物资

革命战争环境下诞生的北海币,其发行不是依靠金银或外汇作为保证,而是实行“物资本位”的发行保证制度。抗日民主政府每发行一万元货币,至少有5000元用来购存粮棉、花生等重要物资。这种发行保证方式取得很大成功。

1940年8月,山东省战工会成立时就要求各地成立贷款所,“举办低利贷款”。北海银行把借贷作为银行的主要业务,大量发放低息或无息贷款,将大批资金注入生产。1942年北海银行向鲁中、鲁南、胶东、清河地区发放春耕贷款938万元,其中农业贷款483万元、工业贷款441万元。工业贷款主要是扶持手工纺织业和盐业。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上半年,北海银行共发放农贷2000万元,1945年春增至1亿元。通过发放贷款、救济贫民、发展生产,不仅解决了山东军民吃穿问题、改善了民生,还壮大了根据地经济,储蓄了大批粮棉油盐等重要物资。

抗战后期,山东根据地工商管理局对根据地盛产、敌占区需求旺盛的食盐和花生油等战略物资实行统制与专卖,外贸要求对方把法币伪币兑换成北海币后进行物资交易。这样,既通过优势物资的高价输出获得巨大利润、增加财政和群众收入,又有效掌握北海币与法币伪币兑换的定价权。在北海银行借贷资金支持下强大起来的根据地经济反过来又成为北海币走向强大的坚实后盾,加之由于掌握战略物资赢得的外贸出超和货币结算主动权,山东根据地逐渐成为“各个解放区中最富庶的地区”。

按需控制货币发行和流通数量

为了保持北海币币值和物价的相对稳定,山东根据地按照市场实际需求灵活控制北海币发行和流通数量。1942年之前,为了与国民党合作抗战、维护法币的正统地位,北海银行始终慎发纸币,只印发一元以下的辅币。这时的北海币由于发行数量少、面值小,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其结果是以北海币为计价单位的物价纷纷下落。物价上涨对人民不利,物价下落、谷贱伤农对人民也不利。所以,抗日民主政府自1942年起增加北海币的发行,并增加其面值种类以方便流通。

随着军事斗争的胜利,根据地面积增大,加之减租减息、银行贷款扶持、群众生产热情高涨等因素影响,社会产品更加丰富,北海币的发行数量也随之增加。到1943年6月,北海币发行总额达2亿元。7月根据地彻底停用法币之后,北海银行扩大规模。从1944年1月至1945年1月,北海币发行量由2亿余元增至6亿元。1945年又增发北海币4亿元,发行量达10亿元。到抗战胜利前夕,山东根据地约有7亿元北海币在市场上流通。

1943年工商管理局成立后,山东根据地灵活控制北海币流通数量,对群众生活必需的粮食、棉布等物资实行有计划的季节调剂和地域调剂。季节调剂,就是当秋冬季农产品丰收、供过于求时增发货币大量购存并适当提高价格,防止谷贱伤农;到来年春夏之交、青黄不接、物价上涨时,就吐出农产品来回笼货币。地域调剂,就是针对各类物资在不同地域的价格不同,在价格低处多投入货币大量购进物资向价格高处调剂,以保持各地物价大体相当,促进物资流动,更好满足群众需要。

抗战后期,由于国民党政府和日伪政权滥发纸币,法币伪币纷纷跌价。1943年7月根据地停用法币之前,北海币与法币等值使用。到当年12月,北海币1元已相当于法币5元。在同一时间内,北海币对伪币也由7∶1或8∶1上升到1.5∶1。1944年夏北海币已与伪币等值,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1元伪币只值北海币3分钱。北海币对法币伪币均取得压倒性优势,北海币在人们心目中拥有了很高信誉。北海币不仅在根据地内,而且在游击区以至敌占区也公开或秘密地广泛流通。因此,日军投降后北海币便迅即占领了新解放地区和城市市场,深受人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