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专家解读《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8-03-29 阅读量:0

全面加强教师教育 提升教师整体素质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 刘宇辉

北京市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师教育工作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构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不断完善和构建现代教师教育制度,积极推进教师教育模式与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一是着力构建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体系。印发《北京市关于加强和改进师范生培养与管理的意见》,重点建设好市属师范院校,强化师范院校的师范教育属性,改革师范专业的招生方式,将师范专业纳入提前批次招生;支持师范院校深化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探索师范生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提升师范教育质量。

二是拓展教师补充渠道,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实施拓展中小学教师来源行动计划,通过扩大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招生计划、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合作培养教育硕士等多种方式扩大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实施乡村教师特岗计划和城区中小学校公开招聘紧缺学科教师计划,面向北京地区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京外地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学校以及全国24所省属师范院校的应届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实施定向培养计划,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每年面向北京地区高校招收200名非京生源非教师教育类专业在读研究生,为北京市定向培养高起点的教师;依托首都师范大学为乡村学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

三是完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体系,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紧紧围绕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工作和任务科学设计教师培训内容,注重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强化落实习近平教育思想,在全体教师中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学习实践活动。构建市、区、校三级联动培训体系,分类分层分岗实施培训。

四是创新教师培训方式,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搭建学习研究和人才成长共同体的高端平台,打造一批名师、名校长队伍。实施中小学教师开放型教学实践活动计划,鼓励全市市级以上骨干教师自主挂课,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普通教师自主选课。实施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通过市、区、校三级紧密合作,深入远郊区学校开展整校或整学科推进的研修活动。支持郊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参加跟岗脱产培训。

五是实施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在2020年前,对全市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建立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搭建教师网络研修服务云平台。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乡村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

六是实施促进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由市级统筹,优化和健全通州区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促进城市副中心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启动雄安新区教育管理干部对岗交流、中小学校长跟岗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项目,促进雄安新区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

大力振兴教师教育 激发教师队伍活力

广东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景李虎

大力振兴教师教育,抓住了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抓住了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关键,是解决当前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的重要举措。

广东将积极主动把握好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历史机遇,写好广东教育“奋进之笔”,抓紧研究制定出广东省贯彻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配套政策措施,紧紧围绕“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均衡配置”的工作重点,统筹谋划好教师培养、培训、使用、管理等工作。

一是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师德建设新要求。牢牢把握党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权,充分发挥党委(党组)的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将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位,推进教师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发掘师德典型、选树师德先进,推进全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活动,开展南粤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特级教师)评选。加强师德宣传,讲好师德故事。强化师德考评,加强师德奖励,体现奖优罚劣。推进落实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

二是加快广东“新师范”建设,全面落实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加大对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支持力度,组织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调整优化专科、本科、硕士师范生培养层次结构,推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一体化,推进政府、高校、中小学教师教育协同化。实施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乡村学校培养骨干教师和紧缺学科教师。推进省、市、县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构建中小学教师发展支持体系。每年安排5亿元,用于实施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三是深入实施“强师工程”,促进教师队伍规模、结构、质量协调发展。每年安排5.04亿元用于实施“强师工程”。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优化城乡教师资源配置,补齐乡村教师队伍短板,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8年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每月1000元。建立完善省、市、县、校既分层分类又相互衔接的教师培训体系,抓好省级的示范培训,推动各地各校落实全员培训制度。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实施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岗位计划、职业院校专业带头人培养计划、中小学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和名师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项目等。

四是深化教师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在全省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使教师由“学校人”转变为“系统人”。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深化大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推动完善教师编制和岗位管理制度,推动建立符合教育行业特点的教师招聘办法,吸引优秀人才进入教师队伍。健全完善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待遇水平。积极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职级制、高校人员总量管理制度和教师退出机制。

深化改革 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 唐咸仅


广西教育系统将认真贯彻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切实解决教师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一、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首位,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教育全过程。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教师教育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广西教育系统不断创新师德教育模式,大力加强师德教育培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涌现出“摆渡教师”石兰松等先进师德典型。广西将切实将师德教育作为师范生培养和教师培训课程的必修模块,作为新入职教师教育的“第一课”,构建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师德建设制度体系。组织开展教师节“师德活动周”、广西优秀教师进校进课堂巡讲和我的“教师梦”主题演讲等活动,着力培育教师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的核心内容,实行师德等级考评。

二、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着力提高教师培养能力。2011年,广西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启动实施高校师范专业办学能力提升计划,6年来,投入近4亿元,重点建设了20个教师教育基地,新建实训室500余间,改建实训室400余间,新增实验实训设备1万余套。同时,还建设了7门国家级教师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50门自治区级教师教育精品课程、22个自治区级教师教育教学团队。我们将加快推进教师培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学前教育教师、义务教育紧缺学科教师、高中新课改对应学科教师、中职“双师型”教师以及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规模。实施教师教育专业综合改革计划,重点建设20个教师教育特色优势专业或专业群。实施高校千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计划。

三、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为教育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保证。对标《计划》新要求,我们将以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县级中职学校教师、小学壮汉双语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加强市、县(市、区)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国培计划”“区培计划”集中支持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及校长培训。加强新课标新教材和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培训,提升培训实效。构建乡村教师信息化培训体系,加强网络培训课程开发,搭建教师网络研修服务云平台。深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不断提升职业吸引力,确保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四、深化教师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提升教师培养培训质量。近年来,广西积极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在拓宽教师补充途径、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施广西优秀退休教师乡村支教计划;实施紧缺专业兼职教师资助计划。先后建设150个特级教师工作坊,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通过实行师范生提前批次录取、招生面试或采取“大类招生、二次选拔”方式,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继续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深入实施“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稳妥有序推动教师培训工作重心下移,将一部分培训的管理权和经费下放到市,统筹指导市县做好教师培训工作,让教师在家门口就能接受高质量的培训。

牢记教师教育初心 培养造就高素质师资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 刘益春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对破解当前教师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师范大学全面落实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深化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推进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具有极端重要性。

一、把师德养成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推进“两代师表”共育。与一般大学相比,师范大学体现出“两代师表”共育这一重要特征。新时代,东北师范大学成立了教师工作部,把师德养成教育提到教师工作的首要位置。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制度建设,强化师德考评,完善约束和激励机制;发掘师德典型、讲好师德故事,加强引领,注重感召,借助新媒体平台,形成强大正能量。

二、把创新精神作为教师核心素养,倡导“创造的教育”理念。作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率先提出“创造的教育”理念,目的是努力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习惯的优秀师资。“创造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过程属性,改变传统“重演绎轻归纳”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过程由知识形态到问题形态,再到方法形态,最后到教育形态,将目标教育转化为过程教育。这一理念还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爱好特长,培养学生的兴趣以及批判反思的思维习惯,让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探究未知世界,体验到创造的乐趣,进而全面提高其发展、研究、探索、归纳的能力。

三、把实践能力作为教师重要素质,完善“U—G—S”培养模式。进入新世纪,东北师范大学以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实践载体,提出并实施了“U—G—S”(大学—政府—学校三方合作)教师教育新模式,有效破解了师范生教育实习、中小学教师培训、教师教育者专业发展等难题。近年来,学校教育实习模式不断优化,逐步走向基础实习与应用实习相结合、本科实习与硕士实习相联合的模式;在职教师培训形式不断多样化,“同课异构”已扎根课堂,“双向挂职”实现优势互补,“名师工作坊”向中小学拓展延伸;教师教育数字资源建设突出特色化,建设了“互联网+‘U—G—S’”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大中小学课堂对接”基础教育资源平台等。

四、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组建“教师教育研究院”。部属师范大学应始终致力于在培养卓越教师和未来教育家上有新作为,在破解教师教育和基础教育领域重大热点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师范大学办学模式上有新举措。为进一步彰显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东北师范大学确立教师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组建“教师教育研究院”,汇聚全校教师教育资源,统筹负责教师教育学科的规划与建设,承担教师教育学科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团队建设”三位一体的建设职责,开展教师教育领域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希望经过5至8年建设,努力形成具有东师模式、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教师教育,引领中国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

吹响推进师范院校改革的集结号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黄晓玫

《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彰显了中国教师教育的特色,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发展高品质教师教育的诉求,教师教育将迎来新的重大发展机遇。总的来说,《计划》有如下鲜明特点:

《计划》落实了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工作任务书。《计划》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重要性,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明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新发展理念,提出主动适应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和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方向,对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计划》播下了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的及时雨。《计划》提出了十大行动计划,明确了五大目标任务。从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提升培养规格层次、夯实国民教育保障基础,改善教师资源供给、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创新教师教育模式、培养未来卓越教师,发挥师范院校主体作用、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等方面,为教师素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谋篇布局。推出的具体措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点有面、协调平衡,有很多振奋人心的“干货”,具有很强的前瞻性、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未来提升我国教师素质能力的纲领性文件。

《计划》绘就了振兴我国教师教育的施工图。《计划》以五大任务为目标,以十大行动计划为抓手,搭建起了新时代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四梁八柱。作为全篇的闪光点和核心,十大行动计划中的师德养成教育是基础,形成了一整套师德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规范体系;提升教师培养层次注重整体性,为幼儿园教师大专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本科化、高中阶段教师逐渐硕士化的发展趋势,制定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政策;乡村教师建设是薄弱环节,针对他们的实际困难,给予了很多政策倾斜;师范生生源质量改善是重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改进完善是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是时代要求,为新时代的教师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区的创建是平台,将有力推进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教育学科专业建设是关键,是教师教育专业化、上水平的动力源泉;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是保证,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启动将有力书写教师教育改革的“奋进之笔”。

《计划》吹响了推进师范院校改革的集结号。《计划》明确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改革师范生招生制度,提高师范生生源质量,适时提高师范专业生均拨款标准,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一流师范院校和一流师范专业,鼓励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范人才培养等。这些改革举措为师范院校的发展带来了难得机遇,师范院校必须主动适应、对接和服务国家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战略,从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内部管理等各个方面作出积极调整,在为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和人才支撑的同时,实现自身更高水平的内涵式发展。

推进教师教育改革 深化卓越教师培养

西南大学校长 张卫国

西南大学作为“公费师范生”培养单位,在教师教育办学方面具有深厚的传统和鲜明的优势,《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出台,对西南大学全面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培养卓越教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明确了学校的努力方向。

一、坚持师德为要,强化师德养成和职业理想教育。坚持师德为要体现了党和国家一以贯之选用人才理念,在培养教师过程中,需要强化师范生的师德养成和职业理想教育。学校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作用,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开设针对公费师范生的“师德教育系列主题活动课”,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教学载体。实施分级分类教学,通过组织教师职业理想与师德专题讲座、开设与中学优秀教师面对面的“基础教育名师论坛”系列活动、未来优秀教师主题演讲活动、未来教师主题辩论会、诚实守信的主题团日活动、实习生顶岗支教心得交流会等,提升师德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拓展实践环节,有计划地组织公费师范生走进农村学校和重点名校进行教育考察和实践体验等从教信念系列教育活动,在实践层面加深职前教师对乡村的认识与理解,培育师范生的教育情怀。

二、定位卓越教师培养,创新招生培养模式。卓越教师培养需要吸引优秀人才,同时提高培养质量,对高校改革招生和培养模式提出要求。学校将在招生环节提高一次选拔的生源质量,同时加大二次选拔力度,招收乐教适教善教的优秀学生就读师范专业,有条件的情况下试行跨学校二次选拔。在培养环节实施精英化培养计划,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组建由高校教育专家、学科教育教师、教育研究机构教研员和中学名师共同构成的一体化师资队伍,抓好校内培养。同时探索与国内知名中小学进行联合培养,选拔师范生参与知名中小学的教学科研活动;拓展师范生的国际视野,选拔师范生赴国外结对协同大学和中小学实习实践;建立本硕连读和硕博连读机制,推荐具有潜质的优秀毕业生免试攻读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构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与专家教师系统化培养新机制。

三、集合多方力量,打造教师教育共同体。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要充分发挥政府、高校、教研机构和中小学在卓越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的合力作用,完善政府、高校、教研机构、中小学“四位一体”协同运行机制,打造融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教育发展咨询服务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共同体。学校将加强校地合作,针对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学科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与区域发展不均衡,跨地区交流平台缺乏的现状,搭建起卓越教师协同培养大平台,推动学科教育研究,促进学科教育教师发展与专业能力提升;搭建交流协作平台,共享优质课程与师资资源,探索学科教育学教师协同创新平台和运行模式,带动跨校跨地域的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整体教育教学质量;建立高校教师教育教师与中学优秀教师队伍联盟,实施高校教师教育教师与中学优秀教师互聘互派制度,实现教师教育创新人才培养。

创新教师教育 培育名家良师

陕西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程光旭 校长 游旭群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是: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专业化水平需要提升;职业吸引力不足,地位待遇有待提高;教师城乡结构、学科结构分布不尽合理,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为解决这些老大难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陕西师范大学将着力开展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构建本硕博一体化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基础教育领域名家良师。在国家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基础上,实行卓越中学教师和卓越幼儿园教师培养计划,设立教育硕士“卓越中学教师培养专项计划”,实施教育博士计划,构建本科、硕士、博士教育整体设计、有机衔接、一体贯通的培养体系。设置西部教育博士专项计划,扩大招生规模,引领西部基础教育教师和校长园长专业发展。在卓越教师培养过程中,推进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二是优先建设教师教育学学科专业,有机融合师范性和学术性。把教育学、心理学作为一流学科优先建设,确保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高水平和发展性。设置“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优先推进学科教学论博士点建设,形成一批一流的学科教学论博士点;重点加强教育硕士、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建设,为教师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三是推进“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建设,提升教师教育国际化水平。学校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等院校签订了“丝绸之路”教师教育联盟合作协议,促进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校将着力推进联盟建设,开展海外卓越教师培养、职后教师研修培训、教师教育研究等,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家型教师和校长园长。

四是深入开展教师教育研究,服务国家教师队伍建设战略需求。学校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教师职业心理健康标准及测评体系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结构模型研究”为主线,开展系列研究,构建中小学教师职业心理健康动态监测体系和标准,为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和国家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组织开展高考评价体系、基础教育课程标准、教师专业发展等研究,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五是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教师教育团队。强化教师教育队伍尤其是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在业务考核、岗位聘用、职称评审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充分体现教师教育工作特点。建立学校教师教育师资、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者“三位一体”学术共同体,实行双向交流、挂职。

六是创新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引领基础教育领域教师专业发展。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卓越教师培训体系,组建教师发展实体机构和专业培训者队伍,实施“三区三州”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创建西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区,实施教师智能研修计划,5年内将陕西全部中小学教师轮流培训一遍,将其他西部省份30%中小学教师轮流培训一遍,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