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将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大意义。“以人民为中心”要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民法典的编纂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创造性成果。
民法典的编纂过程依靠人民
民法典的编纂源于人民群众的具体生活,是对人民群众现实法律需要的满足。当今中国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时代、人工智能时代,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嵌入到互联网之中。婴儿出生登记、小孩入学申请、病人医院就诊、毕业生网上求职、全民网上购物等都需要在网络中进行。互联网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的负面影响。骚扰短信、骚扰电话、骚扰邮件、人肉搜索、网络暴力、非法传播等网络安全事件层出不穷。
为了解决人民群众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新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第三款明确了侵犯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时,如何使用有关隐私权保护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在此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对人们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泄露等方面有所涉及,但远不及民法典那样详尽。民法典颁布施行之后,这些行为就属于侵扰个人生活安宁、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民群众的相关合法权益将得到新法的保护。
同时,民法典的成功编纂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建言献策。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相关部门先后10次通过中国人大网公开征求意见,累计收到42.5万人提出的102万条意见和建议。可以说,民法典中的相关新规都是符合时代需要的,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
民法典的编纂目的是为了人民
民法典的编纂本着为了人民的目的,新增了极为人性化的相关规定。比如,民法典第三十四条规定,因发生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的生活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安排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料措施。这充分彰显民法典为人民的宗旨。
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为例,防控覆盖范围广、涉及人数多,对诊断、治疗场所需求大。为了打赢这场疫情攻坚战,国家依法征用了部分场所、对相关企业下达了生产指令。这些为民措施在民法典中形成了明确的法律规定。民法典第二百四十五条规定,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四条规定,国家根据抢险救灾、疫情防控或者其他需要下达国家订货任务、指令性任务的,有关民事主体之间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订立合同。这些新规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我国集中力量为人民群众办大事、办好事提供了法律依据和保障。
民法典还单独列出人格权,人格权的独立成编正是以人为本、为民立法思想的彰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不仅要求吃饱、穿暖还要活得体面、有尊严。
民法典的编纂成果由人民共享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民法典的编纂对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法治等方面都有着重大意义。有专家认为,民法典作为我国民事法律的集大成者以“法典”命名,表明凡是纳入民法典的规则,都具有基础性、典范性;以“民”命名,说明民法典把人民愿望置于首位,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利益诉求。这里指出了,民法典对其他法律基础性与指导性的作用,民法典编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民谋福祉。
民法典是一本社会百科全书,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它涉及到每个人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休戚相关。民法典的积极成果必然惠及到千家万户,让人民享有更多的合法权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内涵贯穿整个民法典的始终,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充分彰显。
【作者:周文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袁海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