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

作者:张航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时间:2024-02-19 阅读量:0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充分发挥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作用,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中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既离不开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也离不开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时至今日仍然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其中既有硬实力的比拼,也有软实力的较量。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在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中凝聚强大精神力量。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极大增强,中华民族就不可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总结和挖掘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意义、时代气息、民族特色的精神文明新概念、新范畴,如此方能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充分调动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真正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奋勇前进中的强大作用。

在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意味着一个民族具有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这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在近代以后深重的民族危机下,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定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同时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带领人民掀开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崭新一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两个结合”,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党就能够在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历史进程中汲取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能够在更加坚实的文化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在持续推进文化多样化中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当今世界,不同的思想文化虽然在现实中相互激荡,但文明交流互鉴已是大势所趋。文明的差异性是文明多样性的体现,但差异本身非但不是冲突之源,反而是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动力之源。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既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也为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提供思想启迪和智慧滋养。我们要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从而真正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作者单位: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