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

作者:孙妍豪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03-15 阅读量:0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正式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一重要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的文化篇,它从现实而来、用现实激活过去、并作用于现实,具有鲜明的现实性特征。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是准确理解、有效运用这一科学理论的重要前提。

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对现实问题的准确把握

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远离现实的纯粹思辨,亦不是空洞抽象的原则教条,而总是与特定的、具体的社会历史现实之间存在内在且本质的关联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性地指出青年黑格尔派仍囿于抽象思辨与主观想象,并明确表示思想是现实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反响”。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与现实紧密关联。它立足于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我国特定环境,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方面,面对着构建国际话语权与彰显文化自信的迫切需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与产物。

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我国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发展所需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此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需求就愈加凸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在国际文明交流和我国文化体系建设方面,随着全球化在多方面的不断扩展,新媒体和网络技术的繁荣发达,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交往愈加深入,同时,我国民族复兴和现代化进程也已迈入新的阶段,文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不仅体现在对当前实际的准确把握中,同时也表现在从当下现实维度重新审视过去、并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要求上。

历史是民族的根基,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现代样态总是奠基于过去,深受历史影响。中华民族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都是在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恢弘的历史延续中孕育、发展而来的。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要走自己的道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明确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但传统文化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并且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当时时代条件、人们思想水平的局限,因而会有一些内容在今天看来已不合时宜或已成为糟粕。如何重新激活传统文化的活力,如何使悠久文明重新焕发生机,是一项不可回避的任务。

面对这种情境,将传统文化予以现代化转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从而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传统“适应”现代,并非抹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特点,而是要从现代视角重新勘定历史文化,发掘并传承其依旧具有效性的部分,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这是一个扬弃过程,是一种在更高意义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在现代仍“弘扬”传统,也并非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是要通过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与阐发,使其服务于我国当前文化建设,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根本指导地位,文化领域的建设问题同样离不开这一科学理论的引领。“第二个结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前现实、完成现代转型提供了基本的思想遵循和重要的方法指引。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习近平文化思想致力于社会实践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以往旧哲学的纯理论特征进行了否定,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对实践的强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并成为共产主义的内在要求。“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同样强调以实践改变现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产生于具体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中,从哲学高度对文化问题进行了分析说明,但这一理论并没有仅仅停留于“解释世界”,而是在“解释”的基础上致力于“改变世界”,以理论为指导来改变现实。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明确表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鲜明特点,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是原则,体现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性理论和观点上。“用”指实践,表现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总体部署和系列要求。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中华文明传播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等等。

通过解决现实文化问题、推动精神文化发展,习近平文化思想旨在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向前,构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应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性,并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课题“斯蒂格勒数字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研究”(项目批准号CSQ22013)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