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的为政之道

作者:任俊华 胡丹丹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4-05-29 阅读量:0

何为政?

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君子为政之道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自小刻苦学习,在行事上打磨修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久久为功。《周易·大象传》解析《小畜》卦:“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天上刮着微风,形容农作物小有积蓄。君子应当效法这一精神,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各项才艺,以等待报效国家的时刻。古代考察为政贤才,依据《礼记·大学》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养成路径,从个体修养和处理家庭事务能力着手,培养为政的君子德行和综合才能。

君子修养自己,使自己本有的光明德行显现出来,“君子以自昭明德”“君子以反身修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君子正其心,善于慎独反省,明辨善恶,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日积月累的精进。《周易·大象传》云:“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君子以恐惧修省”“君子以居贤德善俗”,都是站在修身的角度,劝勉学子立君子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心念善恶产生的是非端倪中去格物,善者行之,恶者止之。站在为善去恶的角度,“明明德”的过程就是“格物致知”,明明德方能诚意正心。“尊德性”重要,“道问学”也重要,君子广泛地学习,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多了解往圣先贤的言论和行为,修养自己的品德。“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君子以朋友讲习”,与良朋益友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儒学齐家之道,孝悌为根本,“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四方诸侯之长向尧推荐舜的时候,从孝心入手。舜是乐官瞽瞍的儿子,父亲糊涂,母亲跋扈,弟弟傲慢,但舜能和他们和睦相处,孝心使自己的行为不致流于奸邪。孔子把行孝悌之道提高到了为政的意义高度,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在家行孝悌之道,难道就不是为政吗?孔子把治家与治国紧密联系起来,家是国的细胞,每一个家庭小单位和谐稳定,国家整体就和谐稳定。观君子人格的修养路径,齐家是治国的基础,“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大学》论君子为政之道,从根本至末端,次序不能打乱,“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君子以振民育德”,君子应当振奋民心,为政以德,以德服人。“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古代的先王巡视四方,以德亲民、体察民情,教化百姓。《周易·系辞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君子效法天地生生万物之大德,以民生福祉为职责,虚怀若谷包容百姓,“君子以容民畜众”“君子以虚受人”,为百姓谋福利、谋幸福。君子处理政事要坚持明察秋毫的原则使四方百姓受益,“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遏制邪恶,彰显善行,顺应天命,使社会更美好。君子理财秉持先义后利的原则,引导百姓谋取正义之财,禁止为非作歹。“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广施恩泽给百姓,但切忌因此居功。

为政之道以任贤为要。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总是有限的,君子能够识人、用人,尤其是关键职位的人物任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管理一个国家的基础。“是故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为政者由贤德者来担任。《中庸》篇说道:“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尚书·尧典》首篇记载了禅让帝位的历史事件。尧帝在位70载,寻找有德之人继承帝位,四方诸侯之长都认为自身德行鄙陋,不能胜任其职。尧帝说:应该四处寻访,找到贤能之人,即使地位低贱也没关系。于是大家向尧推荐,有一个贫穷的光棍叫虞舜的很贤明,经过尧的考察,舜继承尧,恭谨地处理政务。

“立于礼,成于乐”,君子为政应承担起制礼做乐的文化职能,“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礼是仁义嘉善之德行外化为社会礼仪,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不能拘泥于礼乐的外在形式,要透过玉帛、钟鼓的外在形式看礼乐的本质。“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礼”作为“六艺”之首,是儒学教育学生的六门知识之一。“礼”通过有节制、有规范的言行实践德性伦理。君子的行为符合礼,“君子以非礼弗履”,言行谨守礼仪,不合乎礼的事不做。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周礼·春官》总结了乐的社会功能,“以礼乐合天地之化,百物之产,以事鬼神,以谐万民,以致百物”,彰显了乐的顺应大自然变化规律、崇德、祭祀、和谐百姓等多种治理效能。

君子为政以养民、教民、安民为要务,使百姓安居乐业。先王遵循天命配合天时,养育万物,万物生而民用足。孟子将百姓衣食富足看作王道之始,“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针对大自然的时节变化,君子按照时节变化制定历法,“君子以治历明时”,使百姓依照时节变化从事农业生产。养民需教民,对百姓施行仁义教化,然后辅之以法令刑律,“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尊师重道方能教化一方良民,“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

君子为政之道,清廉为底蕴,不被高名厚禄所迷惑,时刻谨记为政爱民、养民、教民、安民、护民之初心和使命,“以百姓心为心”,脚踏实地为百姓做实事。“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君子应带头勤俭节约,控制自己的愤怒和贪欲。“君子以惩忿窒欲”,即使身处顺心的境遇,也不忘居安思危。“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以长远的眼光判断形势变化,做好危机的预防和处理,“是故君子,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在难以把握“中道”尺度的情况下,行为更恭敬一点,遇到丧礼更哀伤一点,用度偏节俭一点,方向是对的,“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