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作者:李兆杰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4-06-13 阅读量:0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人才工作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对人才事业发展规律性认识的深化,是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出版的《习近平关于人才工作论述摘编》(以下简称《摘编》),分7个专题,系统收入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248段。我们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摘编》,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人才支撑、 打好人才基础。

深刻认识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大局关键位置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相结合的宏阔视野,充分阐述人才的战略支撑作用,强调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为我们理解和领悟做好人才工作的重大意义提供了深刻启示。

做好人才工作是实现民族振兴的必然要求。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用好人才,充分发挥创新优势,我们国家的发展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指日可待。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后,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为着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必须按照既定部署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实现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联动,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做好人才工作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力量和显著优势。硬实力、软实力,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实力。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人类历史上,科技和人才总是向发展势头好、文明程度高、创新最活跃的地方集聚。现在,我国正处于政治最稳定、经济最繁荣、创新最活跃的时期,党的坚强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现重大突破,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应用研究引领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为我们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创造了有利条件。放眼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变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断积累,世界各国都在抢抓机遇,国际人才争夺日趋白热化。我们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着力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的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推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做好人才工作是继承党的优良传统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始终重视培养人才、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延安时期,大量吸收知识分子,提出对知识分子“要抢,抢得慢就没有了”,数以万计的爱国知识青年奔赴宝塔山下。新中国成立后,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向广大知识分子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创造出“两弹一星”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启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的重大判断,作出全方位培养、引进、使用人才的重大部署,推动新时代人才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快速壮大,人才效能持续增强,人才比较优势稳步增强,我国人才工作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可以说,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一部凝聚人才、成就人才、壮大人才队伍的发展史。面向未来,我们要继承坚持人才为本的光荣传统和宝贵经验,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使中华大地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

准确把握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教育引导广大人才努力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培养使用什么样的人才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人才工作的导向和成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大力弘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既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精神引领和思想保证,也为我们培养识别人才提供了重要参考标准。

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这是培养识别人才第一位的标准。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从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到陈景润、黄大年、南仁东等一大批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杰出科学家,都是爱国科学家的典范。要教育引导广大人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科学技术是人类的伟大创新性活动。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要把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鼓励奇思妙想并努力实践,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要调动和尊重广大人才的创新精神,激励他们努力探索科学前沿,发现和解决新的科学问题,提出新的概念、理论、方法,开辟新的领域和方向,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科学以探究真理、发现新知为使命。一切真正原创的知识,都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要有创造性思辨的能力、严格求证的方法,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要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生动事迹,教育引导广大人才坚持解放思想、独立思辨、理性质疑,在科学前沿孜孜求索,践行学术规范,让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涵养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培育严谨求是的科学文化。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马克思讲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科学家的优势不仅靠智力,更主要的是专注和勤奋,经过长期探索而在某个领域形成优势。从实践看,凡是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都是凭借执着的好奇心、事业心,终身探索成就事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执着坚守,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守得住底线,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要教育引导广大人才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努力取得更多有价值的原创性成果。

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才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单丝不成线,“单打独斗”式的科研既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也不利于科研人员自身成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既要培养优秀的带头人,也要有一支好的团队,形成科研体系和网络,一棒接着一棒干。要强化跨界融合思维,倡导团队精神,建立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机制,教育引导广大人才集智攻关、攻坚克难,瞄准“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团队协作中取得重大突破。

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只有薪火相传才能推动科学事业拾级而上、登高望远。人才不仅要做科技创新的开拓者,更要做提携后学的领路人。要教育引导广大人才肩负起培养青年人的责任,言传身教,不断发现、培养、举荐青年人才,发扬学术民主,坚决破除论资排辈的陈旧观念,打破各种利益纽带和裙带关系,敢于放手支持青年人才在重大科研任务中“挑大梁”,让青年才俊像泉水一样奔涌而出。

全面贯彻人才工作的实践要求,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实践导向、问题导向,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对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提高做好人才工作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推动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落地。

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践证明,党的领导越是坚强有力,人才事业就越能蓬勃发展,人才优势就越能充分彰显。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事业中来,努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要加强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全方位支持人才、帮助人才,千方百计造就人才、成就人才,增强广大人才的政治认同感和向心力,实现增人数和得人心有机统一,激励他们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聪明才智。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目标方向。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要支持和鼓励广大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研成果应用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要建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特殊调配机制,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调集领军人才。要发挥国家队作用,加速集聚、重点支持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快“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人才,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中国是一个大国,对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满足这样庞大的人才需求必须主要依靠自己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坚定指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基础研究人才。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人才是培养出来的,更是用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用好用活人才,大胆使用青年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放开视野选人才、不拘一格用人才。要坚持以用为本,精准高效配置人力资源,确保人才得到最佳配置、发挥最大效能。要给予青年人才更多的信任、更好的帮助、更有力的支持,支持青年人才当主角。对待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要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破除“四唯”现象,把我国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加快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人才各展其能的激励机制、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要向用人主体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要积极为人才松绑,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科研规律,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赋予广大人才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把他们从科研管理的各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积极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为人才心无旁骛钻研业务创造良好条件。要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勇于创新、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要重视解决人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面临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安身、安心、安业。要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积极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探索对创新人才实行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措施,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