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 培养造就时代新人

作者:骆郁廷 来源:光明网 发布时间:2024-12-10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大特质”之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地位和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新征程上塑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意义。

1.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体现了我国教育和西方教育的本质区别,体现了社会主义学校和资本主义学校的本质区别。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塑造强大思政引领力,方向明确、路线清晰是前提。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事业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我们党创办的抗日军政大学的首要教育方针,并指出:“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后,还要坚定,就是说,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可动摇的,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骨气来坚持这个方向。”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一流大学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必须坚持教育的政治属性,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通过塑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教育,人民性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办教育,就要突出人民的教育主体地位,既把人民作为教育的实践主体,又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依靠人民办教育,办好教育为人民,把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巩固为人民服务的办学价值取向,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新期待,持续以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进程中,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

坚持现代化发展的目标旨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我国教育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现代化强国建设离不开教育强国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教育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则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有助于明晰教育的战略属性和支撑功能,更好坚持教育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把教育强国建设置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背景下统筹推进,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前景。

2.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夯实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是以建设教育强国推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也是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的题中之义。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的高质量,归根到底体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质量。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这是人才培养的根本问题,也是增强思政引领力、深化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目标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形成高度一致、高度自觉的思想共识。而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是教育的目的性、方向性问题。我们要培养的是党和人民需要的人才,以更好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就要引领教育工作者深刻认识和自觉落实教育的根本任务。

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教育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立德为先,修身为本,这是人才成长的基本逻辑。”只有坚持德育为先,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深入拓展“大思政课”育人重要阵地,把“校园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才能在推动德智体美劳的共同进步与协同发展中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锻造强大思政引领力,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实现科技创新、教育发展、人才培养之间的联动协同与相互促进。面向未来,应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教育观、创新观,加快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发挥思政课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加强和改进青年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系统观念,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深化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拓宽教育发展思路。深入推进开放办学,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在把牢教育对外开放正确方向和安全底线中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积极为建设教育强国服务。

3.着力培育新时代好青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新时代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培养造就时代新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命题。建设教育强国,锻造强大的思政引领力,最重要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引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有理想是新时代青年的立身之本。培养有理想的新时代好青年,根本在于引导学生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行动自觉性。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坚定理想信念,立志肩负起强国复兴的时代重任,并把这种理想信念和远大抱负转化为掌握强国建设本领的自觉意识和行动。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怀,坚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实践之中,做扎根中国、扎根人民、为国奉献的时代新人。

敢担当是新时代青年的鲜明特质。培养敢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就要给青年学生讲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深刻道理,讲清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讲清新时代新征程赋予当代青年新的历史使命,引导他们自觉接过前人交给的接力棒,勇敢自觉地担当起历史赋予他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做走在时代前列、推动强国复兴的奉献者、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伟业中实现人生梦想,谱写青春华章。

能吃苦是新时代青年的成长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社会主义不是敲锣打鼓、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脚踏实地、真抓实干、艰苦奋斗中开创出来的。新时代青年在享有改革开放大好成果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发展仍然是不平衡不充分的,中国式现代化仍然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这要求我们引导广大青年甘于在社会实践中勤学苦练、增长才干,乐于在基层历练中多学多悟、积累经验,勇于在风雨洗礼中砥砺意志、磨炼心性,让广大青年在不怕苦、甘吃苦、能吃苦,踏实干、埋头干、积极干中久久为功、接续奋斗,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

肯奋斗是新时代青年的成功之要。毛泽东同志指出,“什么是模范青年?就是要有永久奋斗这一条”。只有培育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坚强意志,引导其树立高远志向,形塑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杜绝“佛系”,拒绝“躺平”,反对“摆烂”,才能培养出更多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时代新人。同时,新时代青年还要有强大的斗争精神。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青年学生清醒认识到国际国内形势,提高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强化斗争精神,在各种困难和重大考验面前做到不怕打压、冷静应对、敢于拼搏、勇于斗争。

《光明日报》(2024年12月10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