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玉书院中专门设有“亲师斋”,其铭曰:“主善为师德业所资,狎而敬之,畏而爱之,亦趋亦步,朝斯夕斯,熏陶既久,其益无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准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一、真懂真信,为理想信念插上坚毅的翅膀
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思政理论课承担着意识形态教育的重任,教师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程度和信仰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所谓真知产生真信,真知来自规律的把握,而规律来自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因此,作为青年教师首先要研读经典,啃硬书,从历史、从逻辑、从理论等全方位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本质和关键内核。还要把握时代脉搏,思政课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调整要及时学习,更新认识。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信仰。信仰对人的行为有重要影响,作为思政理论课教师对马克思主义要真懂才能真信,只有真信才能真正育人和化人,只有教师的真懂真信才能在思政理论课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辨别是非,确立信仰。
二、颐养正气,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成果为基础。”中华优秀的道德精神是构建新道德体系的根基。青年教师要品读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学,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
陆游《示儿》中曰:“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每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外敌侵凌的危难之时,中国人表现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论语》中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中国人文传统中的轻利重义的大丈夫人格,不迎合列国诸侯的孔、孟、老庄,不甘心奉迎帝王权臣的司马迁、陶渊明,不同流合污的屈原、苏轼,不向侵略者屈膝折节的文天祥、林则徐。中华民族的人格精神对提高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很有现实意义。
三、静心从教,增强持守担当的敬业素养
朱熹曾说:“敬业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面对“95后”“00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思政课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下,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除了有更强的课堂控制能力、更广泛的思政理论教学素养外,还要突破课堂时空的限制,加强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这就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兢兢业业守在课堂第一线;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做好充分的课堂准备和对线上学习动态的时刻关注,增强情感流动,对学生的认知作正确引导;需要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提高才干,正确对待工作的苦与乐;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淡泊名利,甘做默默无闻的线下课堂指导者,精心教书、潜心育人,增强持守担当的敬业素养。
四、立足实践,做创新开拓的引路人
实践是人的思想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全部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形成、发展,对事物的认识,判断的正误都离不开实践。通过实践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增强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学科体系、理论内容之后,更需要将理论结合社会实际,以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功能,在现实社会中、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自2013年开始,本着在实践中改进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思政教学方法,提升思政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胜任力和大学生思想认识的目的,我参加了教研部组建的教育下乡活动,我们希望能为改进贫困地区儿童教育现状出一点力,组建了“诚毅童行”支教团队,秉承“阅读点亮心灯,绘本塑造品格”的理念,来到偏远山区开展以传递关爱为主,社会调查和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服务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把我们的教育潜隐在实践中,在每一次的服务中,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笑容、汗水和协作去书写美好的大学青春。
五、心中有“生”,做有温度、有情感的人生导师
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自由地发展。”高校教师要践行立德树人,必须树立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教师教学的对象是现实的、具体的、实践的“人”,人文关怀的核心是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每个大学生都是渴望成长的个体。教师既要重视知识教人,又要重视情感育人。通过实践教学这个重要载体,关注学生的认识活动和人的本能、情感、愿望、意志和信念的关联,促进理性和感性的和谐发展,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体现课程的人文关怀。
《潜书·讲学》中提到:“是故教者贵亲,亲则易知”。我想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是教育教学的必要方法。教师通过课堂讨论、课后实践指导,加强与学生的智慧碰撞和情感交流,通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与学生同吃同住同学习,贴近学生,做学生有温度、有情感的人生导师。
(郑铭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