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些儿时的家教故事

原创:李连胜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19-12-17 阅读量:0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回想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长辈们讲过的那些关于节俭、勤奋、刻苦的故事或话语总让人难忘,当时受教育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一、茅厕板上的饭粒

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跟外公外婆一起生活。到了冬天,外公外婆吃红薯丝饭,我吃白米饭。可能是人小,不知道珍惜,常常把饭粒掉得到处都是,碗里也常常剩饭,用当地老人家的话“天上一半,地下一半”。外公外婆没读过书,不会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诗句来教导我,他们总是一边说着“可惜了,可惜了”,一边把我掉在桌上、剩在碗里的饭吃掉。晚上睡觉,外公跟我讲了一个故事,大意是从前有个地主生了两个儿子,大的节俭,小的浪费。有一次两个儿子一同去如厕,发现茅厕里的木板上有一个饭粒,小的不屑一顾,大的赶紧捡起来吃了下去。后来,地主死了,大儿子依靠自己的勤俭节约变得很富有,而小儿子长大后浪费成性,没多久就把分给自己的家产败光了,最后落到讨饭的地步。虽然故事无从考究,但当时对故事中地主大儿子捡饭粒吃的细节印象深刻,特别是爱惜粮食的意识却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从此以后,总会把碗里的饭菜吃干净,从不浪费。

二、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看爷爷写毛笔字,很感兴趣。没事的时候,就缠着爷爷教自己写。爷爷就拿一支有些秃的笔和一些废纸,教了我握笔的姿势和一些基本方法就走开了,让我自己练。我兴高采烈地练起来,感觉自己马上要成为书法家了。可万事开头难,练了一段时间后,越写越没兴趣,越写越觉得自己写得难看。一气之下,把笔往桌上一扔,把纸墨冷落到一边,就去玩了。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这情景,很生气,把我叫到跟前:“你怎么能半途而废呢,才写几天就不耐烦了。你知道被称为‘书圣’的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吗,我今天就跟你讲讲他练字的故事。他为了把字练好,每天坚持在池边练字,练完字用池水洗笔,直到将一池水都染黑了,他的书法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名气了。你这样心浮气躁,怕吃苦,不爱惜自己练字的工具,不是一个好学生,更不是一个好的书法练习者。希望你能改正!”我被爷爷的一席话说得满脸通红,特别是王羲之刻苦练字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从此,开始认真对待,有时间就练习,至今写得一手工整的字。

三、扫得三年地,抵得读年书

升入初中,学业相对更繁重,时间也更紧,家务劳动就做得更少。特别是到了周末,想睡懒觉。父母却是天刚亮,就起床忙开了,等自己起床时,父母已经把家里整理好后去农田忙碌了。母亲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扫得三年地,抵得读年书。我疑惑不解:“扫地还能跟读书比,搞不懂?”“你要养成早起,并坚持学习、劳动的习惯,每天坚持做一早晨的事,就等于人家半个上午了。事做得更多、更好,还锻炼了身体,养成了习惯,不是更好吗?”我豁然开朗,从此,坚持早起,要么运动,要么读书学习,特别是周末,在抓紧时间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坚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和农活,一直保持着这种习惯,受益良多。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长辈们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不仅教给了自己知识,更培养了习惯与品德,为自己的成长注入了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