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思想和感情

作者:陶文昭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0-05-25 阅读量:0

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第一次公开讲话的题目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人民”共出现203次;2020年面对突发的新冠疫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三个代表性的片段,足以显示“人民”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地位,“以人民为中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民至上的思想,情理交融、义利一致、德法兼备,具有一系列突出的特征。

饱含深情的理论

关于人民的地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过无数经典的也是精彩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民史观。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如果归结成一句话,就是为人类求解放。在马克思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人民谋幸福。站在人民立场上、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的主线: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人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同志强调必须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治理之道,莫要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作为至理名言流芳百世。

习近平总书记深悟马克思主义原理,秉持中国共产党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精华,将人民至上的理论升华到新的高度,并对这一理论注入了亲民的“温度”。的确,理论尤其是政治理论,并不是冰冷的、超然的,“情”离不开理,“理”离不开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人民,要爱得真挚、爱得彻底、爱得持久,就要深深懂得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道理”。反之亦然,要深刻把握人民创造历史的道理,就必须对人民有真挚的感情。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人民时,这样的句子比比皆是:“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人民,脱离了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人民面前,我们永远是小学生,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中国传统文化中,至高至尊的就是所谓“天地君亲师”。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论述,饱含赤子之心、真挚感情,有深度、有温度,极大增强了理论的感染力,极大地赢得了人民的共鸣。

增进利益的理论

“为了人民”是近代以来最为流行的政治口号。无产阶级政党说,资产阶级政党也这么说,甚至王公贵族也将之挂在嘴边。亚伯拉罕·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也为当今美国政客们奉为圭臬。然而,是否真正“为了人民”则是政党性质的试金石。剥削阶级政党代表剥削阶级的根本利益,无论如何他们跳不出阶级利益的窠臼。他们说到做不到,说得越好欺骗性越大。马克思深刻指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西方政客们普遍存在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选举时信口开河,当选后概不认账,这不只是个人作风问题,根子在于政党的性质。无产阶级政党则不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立党为公,奋斗为民,把人民二字写在高扛的旗帜上,刻在虔诚的信仰里,融在全部的奋斗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表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一切改革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人民,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为民的理论旗帜高举高扬,而且为民的行动纲领脚踏实地。言必行,行必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领域,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把以人民为中心落到实处。“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物质方面是这样,其他方面也是这样。“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

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习近平总书记曾动情地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人民有了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制度保障的理论

人民至上要落到实处,要进行思想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有力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症结难点得到突破,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也是人民至上的深刻教育。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接受人民群众批评和监督,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使我们党永远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拥护,使我们的事业始终拥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人民至上要落到实处,更要进行制度建设。制度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能够管根本、管长远,用制度建设保障人民地位是新时代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思想教育要结合落实制度规定来进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全党遵守党章,恪守党的性质和宗旨。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通过完善制度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互联网时代群众工作机制,始终做到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引领群众,深入群众、深入基层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还提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使各方面制度和国家治理更好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