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辛勤、诚实、创造性劳动理念

作者:王岩 程恩富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20-09-08 阅读量:0

2020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这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内涵

马克思曾充满感情地指出,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并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前提。劳动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和劳动实践问题,通过多次重要讲话论述劳动精神的科学内涵,强调和深化对劳动的地位、价值、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新时代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劳动观念、秉持什么样的劳动姿态、倡导什么样的劳动精神、实施什么样的劳动教育、落实什么样的劳动实践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仅以“倡导什么样的劳动精神”为切入点来看,劳动精神是关于劳动的理念认知、价值追求和劳动状态、行为实践的集中体现。在理念认知上,它具体表现为全社会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敬畏劳动,因劳获义,追求劳动幸福;在行为实践上,表现为劳动者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以及在这些劳动过程中展现的精神状态、精神面貌、精神品质。

新时代,需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大力宣传劳动模范和其他典型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由此,劳动精神可进一步概括为劳动者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形成劳动光荣、精益求精、创造伟大的劳动理念,达到脱贫致富、发展经济、实现中国梦的劳动目标。其中,既强调辛勤劳动和诚实劳动的基础性作用,又强调创造性劳动的关键性作用。

鲜明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精神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一,劳动模范可谓劳动精神的最高示范者、引领者。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是最美的劳动者。劳动模范身上体现的“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伟大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劳动者用汗水和智慧为国家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他们当中涌现出来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卓越的劳动创造、忘我的拼搏奉献,为全国各族人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创造的劳模精神,是推动时代前行的精神动力。

第二,工人阶级可谓劳动精神的主要承载者、实践者。

工人阶级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新时代,工人阶级要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上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工人阶级是中国精神的主要承载者,要坚持做夯实中国道路的柱石、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工匠精神是工人阶级劳动精神之魂,也是引领劳动光荣社会风尚、精益求精敬业风气的根本。要进一步增强新时代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使命感,爱岗敬业、拼搏奉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争取人人出彩。

第三,青年学生可谓劳动精神的主要学习者、传承者。

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勤劳的基因代际相传。其中,青年学生是关键。要从小培养他们的辛勤、诚实、创造性的劳动精神;要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下一步,要把劳动教育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在这方面,上海提出了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建设实践导向、理论支撑、五育融合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打造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丰富与产业发展相契合的劳动教育实践资源。

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将进一步完善经费投入、安全应急保障机制,构建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的劳动教育工作格局,建设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劳动教育体系。同时,还明确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程每周不少于1课时,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职业院校不少于16学时。

时代价值

“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过程中,形成劳动光荣、精益求精、创造伟大的劳动理念”,这是一个依次提升的过程。大致来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是基础,创造性劳动是更高的要求。

首先,辛勤劳动是基本要求。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习近平总书记曾用这句古语来阐释“只要辛勤劳动,就不会缺衣少食”的朴实道理。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辛勤劳动是人民群众脱贫致富的基本保障。一个健康向上的民族,就应该鼓励劳动、鼓励就业、鼓励靠自己的努力养活家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

辛勤劳动也是实现自身发展的基础条件。为此,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关心和爱护广大劳动群众,切实把党和国家相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切实维护劳动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从一线医务人员到各个方面参与防控的人员,从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到生产防疫物资的工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在各自岗位上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汇聚起了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坚定信心、保持干劲,弘扬劳动精神,克服艰难险阻,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用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其次,诚实劳动是基本保障。

诚实劳动是基本的劳动伦理。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劳动光荣的优秀劳动观念,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契合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社会历史语境,生成并传播劳动者至上、劳动者平等、劳动者可敬,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

诚实劳动是基本的事业基础。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

最后,创造性劳动是根本目标。

人民创造历史,劳动开创未来。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开创我们的美好未来,必须依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辛勤劳动是基本的劳动状态,诚实劳动是基本的劳动伦理,创造性劳动则是重要的劳动目标。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5000多年的历史辉煌;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

劳动创造了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并将继续创造新的辉煌。面向未来,克服关键技术瓶颈限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根本上也靠劳动与创造。

要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要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大力弘扬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促使全体社会成员弘扬劳动精神。

(作者分别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地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指导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