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倡导优良文风

作者:郭万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4-03-22 阅读量:0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巩固拓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明确要求,“坚持以学正风,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党的作风好坏,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事业成败。改进党风必须改进文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改进文风列为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纠正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对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文风问题。毛泽东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提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邓小平同志指出,端正党风,要从端正学风做起;端正学风,要从文风做起。江泽民同志在党的作风建设上明确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一再强调要纠正不良文风。胡锦涛同志强调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要“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风问题,号召全党同志“努力改进学风、文风、会风”。

党的历史经验证明,文风不正,危害极大。“文者,贯道之器也。”从内容上看,不良文风表现为不触及实际问题,无新见解、空洞无物;不回应群众关切,无新办法、空话连篇。从表达形式上看,不良文风表现为“千文一面”、经常不加选择地使用“文件化”语言,或者闭门“造句”、生编“时髦话”。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能够节约大量时间和精力,促进真抓实干和提高执政成效,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使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在群众中具有吸引力、感召力、亲和力。

深挖不良文风形成的根源,其背后是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在作祟。不良文风是党性修养不高的一种表现。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抛在脑后,不是在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动脑筋、想问题,而是脱离群众,习惯搞官样文章,坐在办公室凭空套观点、编事例,自然写不出接地气的好文章。好文章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只有“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才能写出直击痛点、直达人心的文章。文风好坏,还与个人的素养、学养紧密相关。脑子里没有点东西、肚子里不装点墨水,写出来的东西难免干瘪枯燥、空洞乏味。这些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学习没跟上,本领没练好,出现了“本领恐慌”。

改进文风就要多写“短实新”的好文章。“短”,就是简短精练、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实”就是讲符合实际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不讲空话,讲反映自己思考的话不讲照本宣科的话,讲有感而发的话不讲无病呻吟的话,讲通俗明白的话不讲故作高深的话。深入浅出,用朴实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理论。有感而发,情真意切。“新”就是思想深刻、富有新意。这里所说的新意,既包括在探索规律、认识真理上有新发现的话,又包括把中央精神和上级要求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结合起来,在解决问题上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的话;既包括角度新、材料新、语言表达新的话,又包括富有个性、特色鲜明、生动活泼的话。

改进文风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第一,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是改进文风的关键。实践证明,只有领导带头讲短话、讲实话、讲新话,以身作则,才能带出好文风来。所以,改进文风必须从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第二,好学风是好文风的重要前提。给人杯水者,必心怀江河。只有当一个人的理论功底扎实了,知识储备充实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思如泉涌、下笔如有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学习的问题,号召全党“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强调理论学习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第三,调查研究是锤炼好文风最重要的环节。只有吃透实际情况,才能形成真知灼见。领导干部要走出机关,扑下身子沉到一线,灵活采用“望闻问切”,深入了解群众呼声,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使思想和文字反映时代要求,符合现实情况。第四,增强党性修养是涵养好文风的思想基础。只有自身的德行高尚了、纯洁了,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做到文如其人,栩栩如生。例如,有的文章说问题只字不提,讲成绩长篇大论,甚至任意拔高,其实就是一种态度不正的浮夸风。改进文风,就要提高党性修养。只有起笔前把“为何写、为谁写”想清楚,落笔后才能将“写什么、怎么写”做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改进文风决不是“一阵风”,也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而是一次刀刃向内的党性锤炼。只有当每个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汇聚成一股强大清流,求真务实、清新质朴的文风才会蔚然成风。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传媒与舆情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