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城乡一体化
【报告原声】 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江西是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尤为突出,这里面有区域间的不平衡,也有结构上的不平衡。面向新时代,江西教育面临普及和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压力,必须在公共政策上下足功夫。去年江西82.1%的县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这个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比例。下一步我们考虑,对义务教育要抬高底部促均衡,啃下尚未通过验收的“硬骨头”。(本报记者 柴葳 刘博智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宇辉:实现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需要硬件软件两手抓。近年来,北京通过校园标准化建设、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城乡教师有序流动等方式促进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均等化。2018年,北京市将全面启动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进一步推动义务教育校长教师合理有序流动,努力使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 (本报记者 施剑松 采访整理)
关键词 辍学率、“大班额”
【报告原声】 切实降低农村学生辍学率,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教委主任王璟:首先是压实政府的责任,政府有责任把学校建设好,让孩子能够接受义务教育;其次,要压实学校的责任,学校有责任为孩子提供优质的条件,让孩子学有所乐;再其次,要压实家长的责任,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家长有义务保障孩子完整接受义务教育。(本报记者 李澈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山西省教育厅副厅长任月忠:我们制定了《山西省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并把消除“大班额”计划列入全省教育“八大项目工程”,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统筹推进。我们要求各地建立消除“大班额”的工作台账,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保证零增量,消除现存量。截至2017年底,山西省共有76个县(市、区)消除了“超大班额”。2018年,山西省将有27个县(市、区)完成消除“大班额”计划,28个县(市、区)完成消除“超大班额”计划。(本报记者 赵岩 采访整理)
关键词 课外负担
【报告原声】 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学生课业负担起着推波助澜作用的校外培训机构,政府要加大整顿和规范力度。要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考试制度改革,从源头上解决学生课业负担重问题。家长也应该理性对待孩子成长成才的问题,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与学校教育携手,共同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本报记者 焦以璇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局长郝奎刚:各类教育要形成合力,打好“组合拳”。坚持用丰富多彩的校内课程涵养学生的美好品德,引导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上下功夫;坚持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有吸引力的内容安排好课后服务,采取多种模式有效解决“三点半难题”;坚持全面评价学生,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学习科学的教育方法。(本报记者 徐德明 采访整理)
关键词 学前教育
【报告原声】 要多渠道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运用互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教授刘昌俊: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学前教育市场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入托难、学前教育场所器材匮乏、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严重不足等,已成为困扰教育部门和家庭的大难题。我特别期待政府加大对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对幼师职业院校发展的支持力度。(本报记者 董鲁皖龙 赵彩侠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重庆市江北区教委主任马培高:江北区严格民办幼儿园安全监管,建立了各部门分工合作、街镇和社会监督员参与的多级安全监管体系,将全区148所幼儿园全部纳入管理,严格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查,定期开展幼儿园督导评估、年检、等级评审,逐步形成了“四公示”的质检结果认定机制。江北区的幼儿园在“天眼”监控下,基本消除教育教学隐患,让幼儿在园所内快乐成长。(本报记者 胡航宇 采访整理)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报告原声】 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职业教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我们要把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开展不同形式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借助社会力量,与先期“走出去”的企业协作,开展职业技术培训。还可以整合职业教育及行业企业优质资源,联合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服务当地中资企业。(本报记者 郑亚博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浙江省长兴县教育局党委委员赵运武:目前,长兴县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实行在校学生经费补助政策,另一方面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和管理人员支教等方式,加强保障社会办学的师资力量。此外,长兴县还加速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助推企业持续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政府统筹、企业主导、职校融入”的现代校企合作模式。(本报记者 蒋亦丰 采访整理)
关键词 高中教育
【报告原声】 推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中校长唐江澎:高中教育事关国家大计。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总量和高中教育的整体质量,直接决定了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决定着我们民族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普及高中教育,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基础工程,在整体提升民族素质和从人口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征程中,必以其伟大的意义而树起一座丰碑。(本报记者 张婷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甘肃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燕:我们将积极扶持农村和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不断提高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促进城乡、区域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均衡发展。着力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有序推进普职融合发展。到2020年,实现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教育结构更加合理。(本报记者 尹晓军 采访整理)
关键词 “双一流”
【报告原声】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双一流”建设,支持中西部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海洋大学校长程裕东:同经济一样,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面临着从高速增长转向更注重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如何优化结构,提高发展质量,是我们每一个高校管理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走特色化、内涵式发展道路必然成为高校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报记者 李澈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林在勇:上海音乐学院作为一所进入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行列的专业音乐院校,一切工作都以此为准绳,进行专业性创造,把成功经验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一流学科一流高校,不光是对标世界,更重要的是引领性前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国道路的坚持,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学校将积极开展音乐教材编订、远程教育等工作,服务基础教育,为更好体现教育公平、提升社会整体艺术文化水平作出应有贡献。(本报记者 董少校 采访整理)
关键词 专项招生
【报告原声】 继续实施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包信和: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平等地接受优质高等教育,体现国家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中国科技大学一直按照国家的计划,积极支持农村和贫困地区专项招生计划的实施。而且我们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虽然入学分数与其他考生存在一定差距,但专项计划学生后劲很足,后续也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成长势头。(本报记者 柴葳 刘博智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四川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丁任重:去年,四川省提出要大力培养本土人才,计划今年给予45个深度贫困县专项招生计划,同时要求地方选拔优秀的年轻人参加培训,着力为贫困地区培养一支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队伍。四川师范大学正为专项招生计划积极准备,也希望国家对贫困地区的人才培养给予更多支持。(本报记者 鲁磊 采访整理)
关键词 教师队伍
【报告原声】 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善竑: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中,教师队伍建设也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如有的地方对教育和教师工作重视不够,师范教育体系有所削弱,有的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专业化水平难以适应新时代需要,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亟须理顺等。我们要敢于啃改革中的硬骨头,抓住主攻方向,确保改革不偏离航线、不失去重心。(本报记者 柴葳 刘博智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华南师范大学将全力确保政策落地见效,聚焦主业,将加强师资队伍和师德师风建设记在心里、扛在肩上、抓在手中,直面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痛点”,锻造提升教师素质能力的“利器”,引导教师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打造一支爱岗敬业的专业化、信息化、现代化教师队伍。(本报记者 刘盾 采访整理)
关键词 成就梦想
【报告原声】 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人都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
【代表委员声音】
全国人大代表、苏州大学校长熊思东:政府工作报告将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放到改变自身命运、成就人生梦想的时代命题之中,充分表明教育改革发展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教育提高到梦想的高度,突出强调了教育事业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当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根本性意义。同时,从筑梦的视角看待教育事业,也充分反映了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本报记者 柴葳 刘博智 采访整理)
【会外连线】
河北省邯郸市教育局局长杨华云: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福祉。教育也是防止阶层固化的重要抓手,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能让每个孩子都有通过接受教育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近年来,邯郸市义务教育已经从基本均衡向深度均衡迈进,我们会矢志不渝、踏实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本报记者 周洪松 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