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纪念马克思就是要“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马克思是时代的先行者,他的思想引领时代,他的理论的真理性光芒在实践中熠熠发光。那么怎么看马克思,怎么评价他的思想或理论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这两大发现,奠定了马克思千年思想家的地位。马克思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历经沧桑的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以马克思主义为圭臬的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往何处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往何处去?这恐怕是每一个关心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前途和命运的人都不得不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认为,马克思是科学家,是革命家,马克思是学者,更是学霸,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忘却马克思 ,或缺马克思的思想或学说,将是一种历史性的错误。
一、马克思是科学家
恩格斯在1877年写的马克思传略中开宗明义指出: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卡尔﹒马克思”。恩格斯1883年在马克思墓前讲话中,再次称马克思是科学家。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即人们必须完成了基本的物质生产,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后,才进一步有可能从事其他政治参与、科学活动、文化交流等社会交往形式从而提高发展自身。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
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就对个体生命的发展而言:科学决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马克思自己就做到了这一点,马克思用自己一生的实践来践行和印证了自己的话。马克思所从事和献身的事业,是无产阶级解放的伟大事业,是关乎全人类幸福发展的事业,指涉每一个人自由而又全面发展的旨趣。马克思在自己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他预言道: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大家经常引用马克思的一句话:“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正是马克思自己在科学的道路上经历艰难曲折的经验凝结、提炼和升华,展现了马克思那种为全人类的幸福事业不断探索的研究精神和献身精神。
历史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真理。列宁指出:“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因为它正确。”邓小平在其著名的南方谈话中总结性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主义揭示了人类发展的规律。”但道路是曲折的,“一些国家出现了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这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态度,而且印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信奉马克思主义真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勇气。
政治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道路自信,而道路自信是根植于理论自信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社会实践相结合,才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两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又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阶段,是中国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真理。
二、马克思是革命家
马克思有句名言: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写道: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马克思说:“革命之所以必须,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推翻统治阶级,而其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的一切陈旧的肮脏东西,才能建立社会的新基础。”资产阶级锻造了资本主义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因此,马克思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人民的政权,向共产主义进军。
今天的历史,从世界社会运动发展史的角度看,仍然处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的历史时期。所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斗争与较量,远未停息,局部时间、局部地区甚至异常惨烈,苏东剧变不是就是例证么,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冷战的思维还远未结束。用毛泽东的话说: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
三、马克思是个学者,更是学霸
没有人怀疑马克思是个学者。甚至他的敌人也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这不限于他所专长的政治经济学,对各国的历史、哲学和文学也无不如此。马克思不仅是学者,而且是学者中的翘楚,是个超级学霸。
书籍是充实马克思大脑的工具,思考是马克思批判的工具,写作是马克思斗争的工具。他放置书籍时并不注意外表的整齐,各种开本的书和小册子紧挨着放在一起,他不是按书本的大小而是按内容来安排书籍的。马克思说: “它们是我的奴隶,一定要服从我的意旨。”马克思能够阅读欧洲一切国家的文字,能用德、法、英三种文字写作,五十岁时,为研究俄国革命,还在学习俄语,在他看来“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为写《资本论》查阅文献和资料,在大英博物馆马克思工作桌案下面的地面居然印上了马克思的“脚印”,这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功夫。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勤奋,而马克思就是属于这样的人。马克思在写任何一部著作前,都备有若干本读书笔记,所以马克思的每一部著作,都禁得起推敲,有时他的论敌的批驳也感到无从下手。马克思每日不辍勤学奋进的作风和细致、严谨的治学精神无疑给后人立起了学习的楷模。
学习是马克思的习惯,思考是马克思大脑的常态,工作是马克思的癖好,写作与批判是马克思工作的一部分。马克思是个学习狂、工作狂,思考狂、写作狂、批判狂、斗争狂。马克思是那些罕见的天才之一,他们不论在科学还是在社会活动方面都是数一数二的。马克思把这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除非我们同时把他当作科学家和社会主义的战士,否则我们就永远不能了解他。维科曾经说:“事物只有对全知的上帝才是一种实体;对于只能看到外部的人,事物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如果说,马克思的思想及其著作对马克思自身而言是“实体”的话,对于众多马克思学的研究者来说,恐怕就是一种“表面现象”,雾里看花者众。而对于众多一知半解或蜻蜓点水的门外汉来说,看到的恐怕仅是马克思精神遗产冰山的一角,真正马克思思想的本质和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蕴就像泰坦尼克号隐身于巨大而冰冷的海底之中。
四、人类不能没有马克思
苏东剧变以后,德里达先生在其名著《马克思的幽灵》中就开宗明义提出:“社会主义往何处去”,“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的时代问题,只要人们关心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关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方向,在这个意义上讲“人人都是马克思主义者”,只不过有的是真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是假马克思主义者或反马克思主义者而已。不去阅读且反复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个错误。德里达先生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无论如何得有某个马克思,得有他的才华,至少得有他的某种精神。”这里就提出了我们对马克思要怎么样的记忆?如何对待马克思的精神遗产?马克思的才能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内蕴的精神是什么?对马克思主义需要持怎样的态度等。习近平指出:马克思给我们留下的最有价值、最有影响力的精神财富,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这表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温暖人间的"普照光",而且是人类文明和谐发展的终极关怀与"普世价值"。对一切有识之士和热爱真理的人们来说,这就要求把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一种理论自觉和生活自律。
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望远镜”。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今天回到马克思,回归马克思,正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时代思潮之一。不管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还是西方的马克思主义都把“马克思学”在形式和内容推到了新的历史高度。福山之流的社会主义终结论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破产和历史性地终结。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其旗帜的地位不容置疑、不容动摇。习近平在今年的两会中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这话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认定人民群众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认定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的主体,同时又是历史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忠诚于马克思主义与忠诚于人民群众是一致的。实事求是说,我们会有很多东西,是要向马克思他老人家请教的。比如说私有制问题,市场经济问题,社会的公平正义、城乡差别、脑体差别等问题。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尽管取得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伟大辉煌和历史成就,但中国道路的话语权还是相对匮乏。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应时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步入新时代的春天里。中国发展的步伐沉稳而坚定,中国的自信即共产党人的自信,充满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底蕴。
(作者: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教研室副教授 侯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