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培训者的知识困境与出路——参加“‘校长国培计划’:2018年中小学校长培训者高级研修班(第九期)”有感

作者:许可峰 来源: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发布时间:2018-12-06 阅读量:0

“知其有知,又知其无知”,一直以来,我都用这句话来鼓励到我校培训的学员。一方面,我提醒学员不要过于自卑,在专家面前迷失了自我,学员的一切学习一定要建立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要重视自己的“已知”;另一方面,我提醒学员不能过于自负,囿于自己的陈见,关闭了学习新知的通道。比如某些学员一味强调专家所讲的内容脱离自身实际,从而认为专家所讲内容都是无用的。

这两天我参加了国家教育行政学院举办的“ ‘校长国培计划’——2018年中小学校长培训者高级研修班(第九期)”项目培训,听了几位专家的报告,突然觉得这句话对于我们培训者来说也非常适合。特别是北京教育学院校长培训学院院长胡淑云在《培训者的智慧》这个报告里讲到:“这个世界上太多的人犯了自以为是的毛病,固执己见的毛病。”我深有同感。在教师培训、校长培训、教育培训者的培训中,培训者与被培训者,都要避免这个问题,要摆正心态,一方面“知其有知”,另一方面又要“知其无知”。这个“其”,包括自己和对方。我们经常说培训要知己知彼,我觉得就包括知道自己和别人都是既有知,又无知。

这几年我听了很多各级各类的培训课,有的培训者讲得津津有味,其实大多数是老生常谈。特别是这些年各种层次的培训很多,大家互相听来听去,培训者课堂上讲的一些观点,就像相声里的段子,刚创作出来还觉得新鲜,讲得多了,就令人乏味了。能让熟悉的学员坐在台下不听瞌睡,这是世界上最难的事情。看一个培训课程好不好,不用发问卷,只要通过摄像头看看学员们的表现就可以了。不好的培训课,让很精神的人变得很瞌睡;好的培训课,让很瞌睡的人变得很精神。

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这个国家级平台上,这两天作报告的老师们,都有着把大家讲得越来越精神的本事,这是我们非常感动的。我说感动,是因为我知道在这里作报告的人,都是声名远播,如果重复自己,很容易被误认为是重复别人的。因为这些大咖的段子很快就会流传开来。能让被培训者觉得新鲜,听得来劲,是一个需要不断思考、总结、自我革命的过程。所以培训者首先要知道被培训者已经知道哪些东西,避免重复。

另外被培训者也有很多培训者所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一再强调被培训者要转变角色,以学员的身份要求自己,同时培训者也要以共同学习者的身份要求自己。有的专家非常武断地说一个校长、一个名师的某个做法、观点是错误的,可能会否定了一条创新之路,更不能动不动就上纲上线。本来培训专家与被培训者的话语权就不平等,如果培训专家再刻意塑造权威形象,就更容易扼杀创新的幼苗。培训是对话,不是训话。

尊重被培训者“已知”的另一面,就是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即意识到我们培训者并不是绝对掌握了教育的真理。实践出真知。真知就蕴含在实践者的实践中,需要大家通过共同对话去发现、去总结。在这方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远程培训中心副主任于维涛老师讲的《一体四层四类名校长培养设计与实践创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沟通专家理论与实践者智慧的范例,也部分回答了胡淑云老师报告中没有涉及、却暗含其中的问题,即培训者的智慧从何而来?特别是培训者的教育智慧从何而来?于老师基于学员中多名校长的自我反思,总结出名校长成长的四种类型,既接地气,又很有学理高度。我们经常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于老师的报告内容,就是从受培训者中来,到受培训者中去,是培训者与受训者的教学相长,值得我们学习。

如果说知道被培训者知道什么,是培训工作的底线,那么知道被培训者不知道什么,则是培训工作的生命线。站惯讲台的人听课会觉得非常受罪,这点我们培训界的同行都深有体会。要能让他们觉得受这个罪是值得的,我们就得端出一盘又一盘新口味的美味精神大餐。这对培训课程体系的设计者和具体课程的开发者、讲授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老老实实和被培训者做朋友,向实践寻活水。在这方面,丁月牙教授的报告《如何做结构化研讨》给我们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方法。在结构化研讨中,培训者的角色从讲台上的圣人变成了和被培训者站在一起的催化师。这个理念类似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但在实施过程中更为民主。以问题导向的结构性研讨为例,“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都是学员自己完成的,培训者只是利用自身科研素养和理论素养,给予适当的思维引导、概念明晰、理论提升方面的帮助。丁老师是民族教育研究领域的大家,作为一个民族教育研究者,过去我经常拜读她的著作,今天能在她的指导下开展结构化研讨,感觉非常荣幸。按照她提供的研讨工具,我们西藏组选定了《西藏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然后从大家提出的12个问题中投票选出了3个问题。我们期待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能够初步形成一个较高质量的研讨成果!

(作者:许可峰,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