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再升级 ——代表委员热议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来源:中国教育报 发布时间:2019-03-07 阅读量:0

“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语气坚定。

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浓墨重彩的教育篇章,心系教育事业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展开热议。

强化硬件软件建设,垫高教育公平起点

“更加公平”“更有质量”。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荆门市市长孙兵反复品味这两个“更”。“有质量的教育体现在教育过程的公平中,我理解,教育公平是教育质量的基本要件,而教育质量又是教育公平的最高实现形式。”孙兵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快改善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抓紧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在孙兵看来,这些要点,呼应了社会对教育公平的期盼。

孙兵的感悟来自荆门的教育实践。近年来,荆门聚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流动人口子女、特殊教育学生三个重点群体,使他们“有学上”。同时,荆门全力推进教育集团化、学区化改革,带动城乡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建立协作体、联盟体,促进薄弱学校提升办学水平,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围绕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我们要更加踏实地走下去。”孙兵说。

“我的体会是,要实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硬件和软件建设一定要跟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大学副校长汪小帆有感而发。

2017年,汪小帆在四川挂职。其间,他到甘孜州调研。让他惊叹的是,该州从2012年就开始推进“智慧甘孜教育”建设,分别搭建“内地优质带动州内优质A平台”“州内优质带动州内薄弱B平台”,采用直播教学和录制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平台与全州边远农牧区学校共享。两类平台的大规模应用,不仅让教师观念焕然一新,升学率也大幅度提升。

因此,当汪小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看到“发展‘互联网+教育’,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时,连连感慨:“这一条说得太好了,教育信息化是解决农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师资短缺、水平不高问题的有效方式。‘互联网+教育’形式多样,未来必然会带给我们更大的惊喜。”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韩平认为,这两个“更”,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和期望,意义远在教育之外。

“比如,我们都希望乡村振兴,但如果没有一所好的乡村学校,乡村振兴的基础就不牢固。现在有些农村学校生源流失严重,就是那些地方的教育离更加公平更有质量还有差距。我们要把乡村学校建得漂亮,也要关注教学质量的提升,为乡村振兴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韩平说。

有更好的教育供给水平,就有更美好的未来

广大观众熟知的全国政协委员、央视新闻节目手语主播周晔,另一个身份是北京市东城区特教学校校长。从特教学校的实际出发,她对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的理解是,“对特教学校的教师编制,国家要加强规划”。

周晔说,特教学校在建设标准上没有生师比。过去,特教学校只有单一的聋哑儿童、视障儿童,如今学校生源愈发复杂多样,增加了很多新的残障类别,自闭症孩子也增多了。再结合教育部出台的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以及“一人一案”的个别化教育计划,特教行业急需大量专业教师。

“对我来说,更多的好教师就是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保障。”周晔笑着说。

同周晔一样,研读政府工作报告,很多代表、委员都感受到政府继续加大教育投入的决心,加大教育供给侧改革,也是代表、委员对教育事业发展充满信心的来源。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大学校长赵跃宇期待,这一年,国家对中西部高校的支持会持续加大。“在资源配置上,中西部高校整体实力在不断提升,但中西部高校博士、硕士研究生整体指标比较少,希望每年中央在博士、硕士研究生指标增量中拿出一半用于支持中西部高校,逐步缩小差距。”赵跃宇说。

全国政协委员、海南省人民政府教育总督学潘惠丽则希望,职业教育加强供给,释放更多的政策红利。“职校学生双证书制度建立之后,企业、劳动力市场对这种技能学习的承认程度,以及能否在工资待遇和技术等级上体现这种承认,是下一步必须深入研究的政策课题。”潘惠丽说。

用好管好“钱袋子”,要把钱用得恰到好处

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承诺,201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继续保持在4%以上,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

“我们要切实把宝贵的资金用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托起明天的希望。”李克强总理的话语饱含深情。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叶仁荪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级财政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促进财政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

“2018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15%,是一般公共预算第一大支出。教育经费的持续增长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物质保证!”叶仁荪说。

看到“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安排超过1万亿元”,结合政府报告中的“持续抓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的第一反应是,“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来说,是一个福音”。

“教育要实现更加公平更有质量,必须要着力解决城乡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庞丽娟说,“具体来说,各级政府就是要优化财政投入结构,把改善与提高教师待遇作为教育财政投入的重点战略性支持领域,优先保障对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的工资性投入,以优先满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优先保障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在各地的大规模调研和座谈研讨,庞丽娟发现,如果对乡村教师工资性收入每月增加一半,能吸引教师到农村从教;如果能增加一倍,则能稳定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庞丽娟算了一笔账。从经费保障的角度来看,如果“教师岗位工资性收入倍增计划”覆盖到我国全部300万名乡村教师,扣除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实施的计划,如果要实质性增加全部300万名乡村教师的工资性收入(翻番),每年实际需要新增资金约为789亿元。

“从财政供给能力上,这样实质性增加乡村教师工资性收入,是可行的。2018年我国GDP总量为90.03万亿元,如果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 0.1个百分点,则新增经费就能满足乡村教师收入翻番的资金需求。”庞丽娟说。

中西部高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振兴地方经济、引领产业升级转型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一个客观事实是,中西部高校在历史上的欠账较多,缺乏足够的经费和资源支持,与东部高校相比差异明显。赵跃宇表示,中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资往往不能支撑大学发展的需求。他建议,财政资金的配置方向,兼顾高等教育弱省,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转移支付力度,通过搭建各种平台,使更多的地方高校获得中央财政的支持。

“不管是新增的财政投入、还是现有盘子的教育经费,关键是要调整与优化财政投入的方向与结构,提升公共财政的投向科学性与使用效益。”庞丽娟说。

“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我们一定要珍惜这难得的机遇,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将宝贵的资金用在中央关心、社会关注、群众关切的重点难点问题上,使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叶仁荪表示。

本报北京3月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