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原创:侯志水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0-05-08 阅读量:0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第一次。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就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共同理想,凝聚中国力量,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有其历史演进的逻辑遵循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19世纪初特拉西创制了“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马克思对意识及其形态有自己深刻的洞察。马克思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马克思批判了德国人所谓的绝对观念:“青年黑格尔派认为,观念、思想、概念,总之,被他们变为某种独立东西的意识的一切产物,是人们的真正枷锁”。为了打破这种枷锁,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指出:“德国的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马克思得出的结论是:“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859年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把“社会意识形式”界定为“思想上层建筑”:“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意识形态按其阶级内容和它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生产关系可分为:奴隶主意识形态、封建主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卢卡奇在其《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指出:在前资本主义时期,阶级意识只是一种抽象的、形式上的存在,被等级意识所遮蔽,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状态。资产阶级拥有的仅仅是“虚假意识”和“虚伪意识”,只有无产阶级才具备了真正的成熟的阶级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它既不是个别无产者的个体心理意识,也不是他们全体的群体心理意识,而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是无产阶级对于自己的历史地位,包括阶级利益、阶级作用、阶级使命的合乎理性的表达。 

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集中体现在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使命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就从不讳言自己的政治属性和政治使命。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我们共产党人从来不隐瞒自己的政治主张。我们的将来纲领或最高纲领,是要将中国推进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去的,这是确定的和毫无疑义的。就当下而言,中国共产党是个什么性质的党?中国共产党意欲何为?历史和现实告诉人们: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二、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工作体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筑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中国共产党是个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风云,书写出可歌可泣百年传奇,创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惊天伟业,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拥有“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党的创新理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教育国人。这再次验证了马克思所言的:“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的真理性。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结晶。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充满了理论自信。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不仅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而且在高举共商、共建、共享、和平旗帜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从中国之治的内涵到全球之治的外延,彰显中国发展的自信,同时向世界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这就以崭新的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谱写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华章。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习近平指出,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总之,要持续推进科学理论大众化,广泛有效开展宣传普及,适应对象化、分众化、差异化趋势,建立健全精准传播、有效覆盖的工作机制,积极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进群众。 

三、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思政教育等各方面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具体的、现实的,不是抽象的、空洞的,文化、教育、科研领域的一切工作都要紧密围绕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来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都离不开作为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

1942年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开宗明义提出: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这个问题,本来是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列宁所早已解决了的。列宁还在一九〇五年就已着重指出过,我们的文艺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艺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到群众中去的口号提出来,并加以切实的实行,才能达到目的”。我们鼓励革命文艺家积极地亲近工农兵,给他们以到群众中去的完全自由,给他们以创作真正革命文艺的完全自由。毛泽东总结道:我们说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学习社会,就是为着完全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要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我们的文艺,不仅要为人民服务,还要为社会主义服务。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它不仅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本质,而且表现为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为指导的文化。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只有坚持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才会促进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才是真正的政治定力和文化自信。

理论研究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有深刻的问题意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今天,给我们留下许多值得反思的重大的理论研究的课题:如马克思主义往何处去?社会主义往何处去?新时代中国往何处去?要解读当代中国制度的优势,必须回答三个重大问题:即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全球视域的比较发展中,怎样消解西方话语霸权,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主义终结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威胁论、历史虚无主义、文明冲突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语境下怎样有效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国家安全?等等,诸多的问题解读,需要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态度和理论思维来作为思想保证和理论支撑。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如此。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理论思维”的指导,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方法。“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政治上和社会发展上的“望远镜和放大镜”。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信仰创造奇迹。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建党以来,建国以来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三大发展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人民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历史和现实表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够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改变世界”的语境下,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走进了幸福的新时代。新时代要求新气象新作为新使命新担当,我们要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密围绕“四个服务”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必然要求其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既要灌输又在于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正确认识”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就是教育引导学生强化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就是教育引导学生强化民族自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就是教育引导学生强化责任担当意识。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就是教育引导学生强化务实笃行。

此外,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理论研究、思政教育等各方面,还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地发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这要求既要坚持“有错必纠”的原则,同时还要贯彻“三不主义”:即不抓辫子、不扣帽子、不打棍子。总之,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这样才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讲好中国故事。

(作者:侯志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8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