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列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重点任务中的首位,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这是党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建议的历史上第一次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战略布局。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抢抓现代化战略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未来几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同人类社会发展形成历史性交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入推进,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和特征,表现为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不断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基础科学领域正在或有望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以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带动几乎所有领域发生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基于技术范式变化,科技革命推动新产品和新产业不断涌现,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世界经济中心随之变迁,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技术和新手段。在这一过程中,新的产业模式取代旧的产业模式,涉及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巨大变迁,为国家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机遇,抓住机遇的国家,能够保持世界先进水平或者后来居上。“十四五”时期是新技术革命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时期,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作为,抢占创新制高点、把握主动权,才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抢抓现代化战略机遇。
面向经济主战场,向高收入国家稳步迈进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大关,稳居世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从世界各国发展经验来看,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代表着整个社会结构面临重大转型,我国未来的持续发展必须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成功跨越关口,要求转换经济增长的驱动基础,即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和资源在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重新配置效应,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增长驱动基础转向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必须推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上。因此,我国成功迈向高收入国家,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增强产业持续创新力,推动传统动能改造升级和新动能成长壮大,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提高产业和技术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十四五”时期也是全球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及其严重后果的时期,由于境外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扩散蔓延,各国采取的严格交通运输、人口流动等管制措施,不仅影响各个国家的工业生产,日趋融合的全球产业链也将因此受到一定的挑战,随着全球供应链中断风险加大,从积极应对疫情冲击角度,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的角度进行供应链的调整,这必然会加剧去全球化的趋势。但与此同时,抗疫期间,大数据、人工智能、超算等不少高科技手段也投入运用,也给我国加快科技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带来新的机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数字化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要牢牢抓住时代的机遇,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推动产业和技术实现突破、从“并跑”向“领跑”阶段迈进,迎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化解在相关产业、相关技术领域受制于人的局面。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保卫人民生命安全
人民生命健康是最大的财富,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力,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人类战胜大灾大疫离不开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科技手段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不可或缺的坚实力量,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我国科技支撑能力的一次大考。科技创新能力强不强,就要看在关键时刻、紧要关头能不能支撑国家和人民闯关过坎。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强化担当意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平战结合,既着眼当前急需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又加强战略谋划和前瞻布局,以保卫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己任,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统筹各方面科研力量,加强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科研攻关体系和能力建设,提高体系化对抗能力和水平,同时加大前沿技术攻关和尖端人才培养力度,加快提高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和战略储备能力,加强生命安全和生物安全领域重大科技创新,夯实科技支撑,不断提高我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用强大的科学武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
(作者为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