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认真学习这一重要讲话精神,我们要在新发展阶段深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确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礼记·礼运》所描绘“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勾勒的“世外桃源”,都反映出中国人对社会和谐富裕的向往。但基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这些美好愿景不可能实现。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宏伟的理想,是拥有资本的人将其用于创造更多财富,由此为每个人带来更多的工作机会和收入。不仅富人得到好处,他们的财富也产生‘涓流效应’,使每个人的收入都会水涨船高”。但现实却事与愿违,无产阶级贫困化、贫富分化充塞整个社会。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的,“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恩格斯也指出,“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在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可见,共同富裕既是自古以来我国人民的期待和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资本主义批判基础上构想的未来理想社会的重要特征。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我国社会制度是推动国家走向“更富更强”的制度,而且“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改革开放后,我们党深刻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反复强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原则要求,告诫全党实现共同富裕是党的历史使命和对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指出,“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的说明中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将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始终念兹在兹,使实现共同富裕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看得到、摸得着”的目标,激励我们更加积极有为地为之奋斗。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开创了人类文明新模式,这不仅是传统意义上强国的现代化,更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一般来说,富裕是各国现代化共同的目标追求,但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追求的改革是通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改革,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中国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质,深化了人类现代化的内涵,丰富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存在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为此,我们首先要明确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开启了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尽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同时面临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问题较为严重、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的实际情况。这些都是在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上实现共同富裕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既是要在14亿多人口规模上实现现代化,更是要推进14亿多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以共同富裕为重要特征的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在消除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和城乡、地域、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物质生活的富裕,而且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为此,经济建设上,实现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与此同时,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政治和社会建设上,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治理效能;文化建设上,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生态建设上,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生态权益与生态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十三五”时期,国家累计减税降费超7.6万亿元;从2012至2021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中,教育支出从2.12万亿元增长到3.82万亿元,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从2268.35亿元增长到4179.88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从1.26万亿元增长到3.44万亿元,卫生健康支出从8058亿元增长到18659亿元,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正在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迈出坚实步伐。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发展规划,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所有这些,都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描绘了高质量发展的蓝图,凸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深化了人类现代化进程的丰富内涵。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富裕要义,也为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
在现代化进程中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坚持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财富的享有者。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主人翁意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业精神、创新意志和创优品格,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富;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提倡诚实劳动、辛勤劳动、创新性劳动,形成人人参与、人人付出、人人担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劳动光荣、劳动幸福的氛围,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真正形成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在共建共享中实现共富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优势。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在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的同时,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使基本经济制度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上,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注重以创新驱动促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完善要素市场,优化营商环境,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率,使一切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力量源泉充分涌流。
完善分配格局,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我们不但要持续做大蛋糕,而且要做好、做优蛋糕,也要分好蛋糕,构建起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同时,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深化制度改革,加强再分配的调节性职能,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功能和政策力量的作用下,鼓励一些高收入群体通过个人自愿捐赠而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橄榄型分配结构,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充分认识共同富裕实现过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以及城乡、区域、行业、人与自然等诸多方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现实任务”;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也给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挑战。在通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既善于顺势而为,开顺风船;又勇于逆势而上,开顶风船,统筹兼顾利害关系,妥善处理需要和可能。既要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又要明确共同富裕不是“劫富济贫”,不是“同步富裕”,更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在努力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的基础上,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循序渐进、分阶段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作者:王岩,系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