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 推进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贺高祥 文传浩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1-09-30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民族地区是我国的资源富集区、水系源头区、生态屏障区、文化特色区、边疆地区,也曾经是深度贫困区,虽然已经整体脱贫,但致富的基础较薄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程度、国家的安全和社会的稳定。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推进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同样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这是共产党人的承诺,也是共产党人的担当。

共同富裕不是单纯的物质富裕,还包括精神富足、生态美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谐和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是每个人都离不开,也没有任何产品可以替代的公共产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再。不少民族地区远离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交通不便,自然生产生活条件差,经济发展起点低,历史欠账多。为此,民族地区必须立足生态资源禀赋,以生态富民为切入点,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促进富民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优化国土资源结构,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格落实“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发展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和自然岸线格局。

维护生态系统完整健康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生态系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如果人的行为违背自然发展规律,必然会受到自然的惩罚,人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生态系统是人与自然组成的“生命系统”,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

完整健康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是典型的生态功能区、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据统计,民族自治地区有328个县(旗)位于22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涵盖了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四种类型,占民族自治地区总面积的48.5%。为此,民族地区要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摒弃以牺牲环境换取一时发展的短视做法,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照生态系统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加强综合治理,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注重整体推进,以达到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的目标。

坚持生态立区、生态富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民族地区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应当把生态立区、生态富区作为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的发展战略。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按照“五位一体”“四个全面”的总体要求,推动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全方位融合。立足民族地区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深入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加大对民族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支持力度,抓住绿色转型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布局。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增效,乡村宜居宜业宜游,农牧民生活富裕富足。

以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民族地区共同富裕

生态是资源和财富,是我们的宝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举措,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是从源头上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长期以来,民族地区自然资源存在产权界定难、权益落实难等问题,生态产品在价值转化中存在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一要深化民族地区自然资源资产与人文遗址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置改革,合理划定出让、转让、出租、抵押、入股等权责归属,明晰产权边界。二要挖掘民族地区土壤特质、气候水文、风土人情等稀缺性资源,建立合理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监督体系。三要针对民族地区不同类型的生态产品,研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会计与经济核算体系。四要规范民族地区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机制,培育和发展市场化、多元化交易平台。五要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或社会资金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产品,为民族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中长期融资服务。

发挥好各民族优秀生态文化的积极作用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实现民族地区共同富裕,离不开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参与。生态文化是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认知与行动自觉。应充分尊重和利用好各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从中汲取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和滋养;教育和引导民族地区百姓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共同努力改善生态环境。目前,关于民族地区生态文化的系统整理与挖掘研究还不够深入,群众性参与活动还不够广泛,今后需要采取多种举措增强生态文化自信自强。一要系统整理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深入挖掘其中关于生态文明的相关内容;二要深入推进民族地区雄浑壮美的自然风光与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紧密融合,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生态文化产业;三要积极创作民族曲艺、舞蹈等文艺作品,加大对民族生态文化的推介和宣传;四要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生态村、绿色校园、绿色企业、绿色社区和文明城市建设,把生态文化建设与人居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作者:贺高祥,系重庆财经学院副教授;文传浩,系云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