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领导力:中国共产党治理成就的制度逻辑

作者:贠杰 来源:《管理世界》 发布时间:2021-10-08 阅读量:0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基础,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部工作要靠党的坚强组织体系去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经历了无数艰难曲折,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是其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要长期执政、永葆活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重要的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经验是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重要特质,也是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的基本保证。因此,深入研究党的组织建设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历史性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各个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和国家以全方位、深层次体制变革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迈入了新征程,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历史性成就。

(一)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

中国取得了有史以来最惊人的工业革命成果和经济增长。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破101.59万亿元人民币,以不变价计算,较1952年增长了192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9元提高到7.24万元。目前,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连续8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位居世界第一。

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显著增长,货物贸易跃升为第一大国。195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8年为206亿美元,居世界第二十九位。202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4.7万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226倍,连续3年居世界首位。服务进出口总额6617亿美元,比1982年增长141倍,目前已稳居世界前列。202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为3.22万亿美元,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一,占当年GDP比重的21.86%。

(二)城镇化率显著提高,民生改善成效明显

中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化率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10.6%,提高到2020年的63.89%,已超过发展中国家普遍水平(50%左右),比1978年末上升42.7%。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194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49.7元,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189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67.2倍。2020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21210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1.1倍。按现行贫困标准,197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7.7亿人,农村贫困发生率97.5%。2020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中国成为首个实现联合国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三)科技实力大幅提升,研发投入显著增加

2020年,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24426亿元,为史上最高,总量稳居世界第二。2013年以来,中国一直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研发经费投入国。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在2020年达到2.4%,超过欧盟15国平均水平(2.13%)。2018年,按折合全时工作量计算的全国研发人员总量为419万人年,是1991年的6.2倍。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在2013年超过美国,连续6年稳居世界第一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2019年中国的创新能力在全球129个经济体中的排名达到第十四位,是唯一进入全球前二十的中等收入国家。

(四)其他领域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值首次超越美国,已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钢铁、水泥、汽车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首位。截至2020年末,高铁营业里程数达到3.8万公里,超过世界的2/3;高速公路从无到有,总里程达16.10万公里,居世界第一。中国民航业完成旅客运输量4.2亿人次,民航旅客运输量连续15年稳居世界第二。2020年,中国的世界500强公司数量再创新高。中国大陆(含香港)世界500强公司数量达到124家,历史上第一次超过美国(121家)。

二、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国家变化是深刻而广泛的。长期以来,不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世界范围,大家都非常关注中国的发展,但是很少有学术理论能够有效解释中国发展成就的制度成因,现有研究多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林毅夫等从“比较优势”理论到新结构经济学的最新研究,尝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分析由古典经济学扩展到制度和治理层面,但带有明显的新古典经济学和结构主义的调和色彩,仍具有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张五常的“县际竞争”理论突破了主流经济学经典的经济增长模型桎梏,但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其对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制度原因分析也是不彻底的。经济学者对中国经济增长原因的探索是值得钦佩和尊重的,但缺乏政治制度视角的分析,限制了他们理论的解释空间和影响力。事实上,这就是所谓中国发展成就之谜。按照经典的西方经济和政治理论,中国是一个“集权国家”,经济增长应该是缺乏活力和可持续性的,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应该是落后于西方国家的。但事实恰好相反,中国取得了世界上有历史记载以来最惊人的工业革命成果和经济增长奇迹。中国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目前还缺乏一套令人信服的制度分析工具,对中国成就的理论解释也是不充分的,需要在学术研究上寻求理论突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始终存在着意识形态之争。按照西方的政治理论,中国是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的,也无法解释中国的发展道路。长期以来,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仅保持着强大的经济优势,而且发展出一整套完整的政治理论解释体系,如自由民主、三权分立、人权宪政等,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相配合,共同构成了西方国家的制度优势和话语霸权,而中国的新近崛起则其形成了直接的挑战。

首先,在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下,中国经济社会成就的制度基础始终面临着一个“政治合法性”问题。所谓政治合法性,是对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关系的评价,一般用来表示统治者或管理者被被统治者或被管理者接受与认可的程度。西方以竞争性选举为核心的民主制度就是通过这种民主形式来实现政治合法性的。因此,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一直攻击中国政权不具有选举意义上的“合法性”。但这种“合法性”并非只能通过选举实现,它还可以通过绩效合法性来实现,即统治者通过良好的治理绩效赢得民众的广泛接受和认可。中国制度的政治合法性不仅来源于选举合法性,也来源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驱动的绩效合法性。所以,为了充分实现这种合法性,中国要以良好的治理绩效赢得民众的支持,就必须建立一个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制度结构,必须不断优化完善自己的治理体系,以增加其运行的有效性。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有效制度体系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但是,这种制度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是什么,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释。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中国发展成就背后的制度逻辑。

其次,讨论中国的制度模式必须首先厘清“集权”这一概念,否则很难深入理解中国的制度运行。集权,即权力的集中,是与“分权”相对而言的,是一个中性的概念。但集权往往被与专制和独裁相联系,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集权是与现代法治相联系的一个政治学概念,集权与分权在各国经济发展中各有优势和弊端。集权如果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必然会带来腐败和滥权等现象,但集权体制如果是在规范、有序、透明的环境下运行,那么集权的决策高效、执行有效和广泛的资源动员能力就会得到充分展现。对集权的认识,中国与西方国家存在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和差异。自由主义理论认为,权力是用来限制的;而中国的制度形态和国家治理成就则表明,权力是拿来使用的,但必须在法律和制度约束下,达致务实、高效和管用。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也证明,后发赶超型国家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程度集权的特征。其实,集权和分权并不必然带有意识形态色彩,是实现良好治理的工具,要根据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而定,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这也是本文进一步研究构建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理论的基础。

中国的发展成就和治理成效,无疑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中国目前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构建相对实践发展还较为滞后,需要走出制度优势与理论孱弱的学术困境。本文即是从组织领导力视角解码中国共产党的制度优势,尝试揭示中国共产党治理成就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因。

三、组织领导力:解码中国共产党制度优势的新视角

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背后,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制度优势的,以及具体机制是什么,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点。本文从组织领导力这一新视角,尝试构建中国共产党制度优势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治理成就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因。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的历史图景

组织领导力简称组织力,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组织领导力的作用都无处不在,对各类组织和领导者的成败都至关重要。如果将历史画面投射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历史,就会发现组织领导力的影响更为突出。组织领导力强,可以使一个组织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组织领导力弱,可以使一个组织由大变小、由强变弱。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但是不是所有的组织都可以做到这一点。换句话说,并不是所有的星星之火都可以燎原,能燎原的星星之火往往都是组织领导力强的组织。那些组织领导力弱的组织最终只会在艰苦条件和逆境中走向消亡。事实上,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就是在不断的革命斗争和艰难险阻中逐渐磨砺增强的。

中国共产党刚成立时,组织规模很小。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特殊性质,其组织领导力很强。如果从思想力、决策力、人事力和执行力、监督力角度考察,其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就会得到很好地解释。事实上,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弱组织化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于它以坚强有力的组织体系和严密的组织纪律,改变了近代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通过强大的组织领导力来凝聚人心、组织社会、发展经济、开展斗争。其中,思想力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的突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加快了共产党在中国的诞生。但在建党初期,始终面临着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怎么革命、怎么发展存在着思想较大分歧,这就产生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多次“路线斗争”,直到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召开,中国革命才步入顺利发展的轨道。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建设时期,这种组织领导力特征依然在延续。正是这一时期的经验和教训,使得改革开放后所进行的一系列党和国家制度改革,本质上是要确保党的组织领导力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改革开放后的个别阶段,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党的组织领导力建设也存在弱化倾向,甚至出现政令不通达的政策梗阻现象。因此,只有充分重视组织领导力的独特作用,正确把握组织领导力的运行规律,将领导者个人特质与组织领导力形成良好的互动,充分发挥组织领导力内在要素的能动作用,才能将党的建设科学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推向更高水平。

(二)组织领导力的内涵与分析框架

组织领导力是指基于一定的组织体系,通过思想力、决策力、人事力、执行力和监督力等构成要素的打造,经过思想动员、制度构建、结构优化、人才凝聚、流程再造等方式或措施,合理有效配置组织资源所形成实现自身战略目标和意图的组织化能力。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关于领导力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是,从组织领导力视角研究领导力的文献还处于起步阶段。美国管理学家理查德·L.达夫特对已有学者关于领导力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再研究,发现关于领导力的概念就有三百多种,说明领导力研究已成为学术热点问题。国内学者也从不同维度对领导力开展了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多从传统视角研究领导力的内涵、特征和作用,从组织领导力视角深入研究党建内在规律的成果还较为匮乏。基于当前研究现状,本文从个人和组织关系层面来探讨领导力与组织领导力的关系,以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组织领导力实践特质和制度运行角度,提出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力的理论分析框架,对于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之谜和中国共产党治理成就的制度逻辑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理论创新意义。

从组织学角度看,一个领导者的成功,与组织管理和组织绩效密切相关。对领导力内涵的界定,无疑也需要从领导者个体与组织关系的层面来探讨。所谓领导力,就是指在一定权力基础上,由具备特殊个人素质、能够培育和运用强大组织领导力的领导者有效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能力。简单地说,领导力是特定的权力基础、领导者的个体特质、组织领导力等要素的有机整合,这些要素共同形成了领导力的基本结构。领导力分为权力基础、领导者素质和组织领导力。这三者之间有优先顺序和排列前提,一定的权力基础是能够发挥领导力的前提,领导者的素质是领导力的个体能力基础,这种个人素质与组织领导力要素相结合就构成了领导力。

从领导力模型看,在其他要素不变的条件下,权力基础、领导者特质、组织领导力与领导力作用的发挥成正相关关系。从权力的基础上看,有没有权力、权力的大小和权力的范围都影响着领导力。权力大小和领导力之间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同样,一个领导者的素质越高,他的领导力越强。组织领导力越强,领导力越强。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关系,领导者的素质是内部条件,是领导力的重要基础。绝大多数优秀领导者的个人素质都较高,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差别主要体现在外部条件,即权力基础和组织领导力状况。但内外部因素是可以相互发生作用的,组织领导力这种外在影响因素对组织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对领导力而言,领导者个人素质可以靠自身修炼而提高,而组织领导力这种外部条件则必须要靠培育、构建或改造才能完成。那么,什么是组织领导力,以及组织领导力的构成要素,就决定着领导力的有效发挥。组织领导力的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组织领导力的强弱。

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研究,是中国政治学和党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提高党的组织领导力又是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核心和基础。国内学术界对党的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五大方面。这些研究成果,对丰富和加强党的建设研究,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但是,当前的政治学和党建研究也存在一定问题,如一些研究过于宏观,过于注重理论宣传,缺乏政治理论和实践分析的有效契合;有的研究只注重从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领域探讨具体问题,而忽视了党建研究的整合性和对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研究的针对性。因此,深入研究党的建设本质规律,加强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和党建研究的整合性,从组织领导力角度提出具有实践解释力的研究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四、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从不同阶段的党的发展历史看,以及从国外政党和国家治理运行来看,组织常在、制度常在,但是高效的组织领导力不常在。一个组织是否成功,是判断领导者能力和领导者成功的最终标准。组织领导力是领导力的核心载体。党的十八大之后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党和国家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这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领导力的重塑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打造和重塑党的组织领导力,使中国在新时代取得了一系列新的伟大成就。

(一)思想力:组织领导力的精神之核

所谓思想力,就是将政党的纲领、信仰、品格扩展到组织全体成员的能力,也就是说能否产生激励人心、凝聚共识、具有鲜明内涵和引领众人前行的思想认同的能力。一个伟大的组织,一定是有思想力的组织。塑造思想力,首先表现在政治信仰方面,如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力,就表现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它可以凝聚不同时期的精英和大众,为这种信仰而奋斗,从而产生很强的政治动力。所以,凝聚共识,实现思想整合,进而引领众人前行的这种思想力是非常重要的。

思想力的塑造,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分析,其实就是促进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一致。具体到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思想力,其往往是通过政治信仰,进行广泛有效地思想动员来实现的。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坚持共同的信仰,寻找共同的目标,描绘共同的理想,阐释重要和伟大的意义,从而不断地保持和激发组织成员的工作意愿和激情,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和挫折带来的一系列的心理变异,同时树立成功的坚定信心,形成促进前进的巨大动力。只有这种思想力才能够克服困难,才能够战胜困难,这种思想力对形成强大的组织领导力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思想力对任何政党都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力是组织领导力的精神之核。

就中国共产党而言,马克思主义就是组织体系的思想力核心。但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还要和中国实践相结合,这样才具有强大的思想生命力。毛泽东思想是在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时期逐步形成的。在大革命时期,之所以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就是因为要在当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告诉大家中国革命是可以胜利的,以及为什么可以胜利,从而使大家树立坚定的信心,保持革命的热情。这是毛泽东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重视塑造思想力的典型例证。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当时复杂的形势,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系统论述了在艰苦抗战条件下中国一定会胜利、为什么会胜利以及怎么取得胜利,从而统一全党、全军的思想,塑造了坚强的思想力,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力量始终保持高度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进入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也始终重视党的思想力建设,提出了适应中国发展的一系列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描绘了改革开放的美好前景,统一了全党全国推进改革开放的思想认识,有效破除了思想禁锢,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之后,在改革开放的不同阶段,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为了塑造不同时期党的思想力,从而凝聚广泛共识、锻造强大的组织领导力,引领全党和全国人民沿着改革开放的道路不断前行。

党的十八大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思想力塑造也进入一个更加全面、系统和深化的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都是为了塑造新的强大的思想力,而且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之所以开展一系列思想教育活动,目标就是要统一思想,塑造党的思想力,它的作用就是增强将领导人的信仰、知识、品格以及治国理政思路扩展到全体组织的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形成广泛的激励人心、凝聚共识、带领众人前行的思想和战略认同能力,形成全体组织成员公认的观点和一致的行动。所以,思想力的塑造是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组织领导力并不断取得伟大治理成就的重要精神基础。

(二)决策力:组织领导力的体系之基

决策力是组织领导力结构体系的基础,是影响组织领导力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党的十八大之后,增强党的组织领导力的重点就是强化决策力,主要表现为正确判断形势、认知环境,强化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充分动员各方资源,不断选择最优行动方案实现组织目标的能力。强大决策力的目的在于,要使各级党组织有能力作出决策,作正确的决策,作普遍接受的正确的决策,以及有效率地作出正确决策。这也是强化组织领导力的重要内容。

今天之所以强调遵义会议在党史中的重要意义,就是因为它对战争时期强化党的决策力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上重新进入了党的核心领导层,其决策权和决策力得到了极大提升,从而改变了党和国家的命运。在新中国建设时期,集中统一的决策体制也是很重要的。中国的制度优势就在于集中统一,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它的前提和高效决策力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决策力的集中统一并不意味着一个人说了算,它需要在一定的民主程序上,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推进决策的集中化,是民主和集中的有机结合。党的十八大后,为了提升决策力,中央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对重要工作的领导体制机制,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比如针对原来在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建设方面存在的权力分散问题,提出了改革纪检监察体制,建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另外又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成立了中央财经委员会以及其它机构。这些专责机构之所以成立,目的在于构建相对集中的决策权,强化党组织的决策力,从而形成强大的组织领导力。

(三)执行力:组织领导力的实现之径

执行力是指在既定的战略决策和管理体制下,组织对内外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综合协调,并通过有效的执行策略,将组织目标顺畅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能力。执行力是组织领导力的直接反映,是贯彻思想力、实现决策力、测评人事力、检验监督力的途径和工具。一般而言,中国共产党往往通过思想动员、集中决策、反腐震慑、纪检监督、关键岗位人事布局等措施保证高效执行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力是党的组织领导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政党,担负着重要的执政使命,其组织体系在横向和纵向深度延伸,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结构。从组织学角度看,组织规模和组织结构分级精细程度与组织效率成反比,庞大的组织架构不仅会因为信息传递效率低而影响政令落实,也会因为规模庞大而影响执行效率。因此,不断强化执行力对于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提升执行力的前提是构建权威高效的制度执行机制,主要以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为基础,通过目标明确、权责一致、科学考核、激励约束、有效监督等途径实现。其中,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估和激励约束机制是关键环节,是实现权责一致、压力传导、奖罚分明,引领、激励治理效能的重要手段。

提升执行力的重点是党的基层组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共的基层组织建设,关键是从严抓好落实。要以提升组织领导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层组织,优化组织设置,理顺隶属关系,创新活动方式,扩大基层中共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根本任务是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有令即行、有禁即止。这也是组织领导力强的重要体现。它的解决方式,其实就是要通过执行系统的权责一致、压力传导和监督评估来支撑,这就涉及第五个要素即强化监督力来保障。

(四)人事力:组织领导力的动力之源

人事力是组织领导力的人才资源基础,决定着干部队伍和党员素质的高低,影响和制约着决策力、执行力和监督力的运行。只有具备强大的人事力,党组织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础,组织目标才能有效实现。构建人事力,就是切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围绕干部培育、选拔、管理、使用工作这个重点,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主要内容包括选拔凝聚人才、加强团队建设、实现制度化世代交替等。中国共产党的人才选拔机制不同于西方的选举制度,它通过特有的途径吸引和吸收各方面、各领域的优秀分子,因而有学者也把中国的治理称为贤能政治。在党的干部人事制度体制下,真正能够承担重要责任的干部,往往是经过长期考验的优秀分子。客观而言,精英吸纳和使用机制在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里体现得比较充分。同时,充分调动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吸引外来人才同样重要。在这方面,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在人才考核激励制度方面加以改进,这也是构建人事力的重要任务。

另外,构建人事力还包括形成制度化的世代交替。任何组织如果没有形成制度化的世代交替,这个组织的持续性都是有问题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政治组织。强化人事力,除了选拔凝聚人才,进行团队建设之外,还要实现制度化的世代交替。中国共产党的干部选拔原则是忠诚、干净、担当,而且党的十八大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新制度,就是为了大力的培养发现优秀的年轻干部,这是实现制度化的世代交替的基本制度保证,也是强化组织领导力的重要方面。

(五)监督力:组织领导力的保障之器

监督力,是指各级各类监督主体依据党内法规制度和组织纪律,对组织体系运行和党员行为规范实施检查、督导和惩戒活动的能力。监督力是强化组织领导力的基本保障,是落实思想力、保障决策力、净化人事力、提升执行力的重要纪律约束活动。组织严密和纪律严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独特优势。建党百年来,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严格的组织纪律规定,对保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党的行动一致,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力在社会发展实践的不同时期经受了多种考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充分证明了其有效性。党的监督力一方面是针对不同社会发展时期的不同任务目标而表现出来的纪律约束力,另一方面也表现为适应不同发展阶段转型而展现出来的保障组织战略目标实现的能力。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党的组织领导力呈现出了持续性的强大,作为重要保障的监督力也与此保持一致性,但是从不同发展阶段来看,也存在党的监督力相对弱化的时候,原因在于监督理念、纪律意识、制约手段和执行力度出现偏差和失误。

党组织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严格的纪律,不仅有严明的纪律要求,更有严格的纪律执行。党的十八大之后,组织领导力建设的重要变化之一就是强化了党内监督,重塑了党的监督力,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严明的纪律来保障党的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和组织成员的廉洁性。未来工作重点是以提升监督力为目标,在日常监督、专项监督、长期监督上探索创新、实现突破,做实做细监督职责,工作定位向监督聚焦,责任向监督压实,力量向监督倾斜,积极探索监督有效途径,努力使监督更加聚焦、更加精准、更加有力。随着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等制度体系的完善和执行,以监督力为载体的组织约束力越来越强,党组织领导力建设也将取得新的明显进展。

五、新时代党的组织领导力的优化与完善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表明,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为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提供了科学遵循,为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提供了重要保证。只要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中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就能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

(一)强化基础:以组织体系建设强化组织领导力的构建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组织领导力,前提和基础在于自身严密的组织体系建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还将面临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党要更加坚韧、更加强大、更有力量,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党的各级组织都健全、都过硬,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严密组织体系,党的领导才能“如身使臂,如臂使指”。事实上,严密的组织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党组织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历程,也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包括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新时代强化组织领导力,应以进一步加强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优化党员结构,提高发展党员质量,筑牢党的阶级和群众基础,推进组织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优化,切实做到纵向到底和横向到边,有效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特别是着力推进组织建设贯通各个层级、覆盖各个领域、抓实各个环节,突出增强政治功能和加强组织领导力建设,充分激活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使各级党组织运行更加规范、务实、高效。

(二)系统集成:实现组织领导力构成要素的有效互动

中国共产党严密的组织体系,既体现在健全的组织架构、宏大的组织队伍,也体现在科学的组织功能和有效的组织运行,是组织结构和功能良性互动的体现。组织建设的前提是严密的组织体系,而高效的组织领导力则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不仅在于组织规模的庞大和党员数量的众多,而且在于由其组织特性所决定的、通过特定组织制度与机制形成的实现战略目标的强大的组织能力,而党的组织体系则是组织领导力的重要载体。在组织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中,思想力是其“魂”,决策力是其基础,人事力是其动力之源,执行力是其直接体现,监督力是其重要保障。它们的有机组合和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组织领导力的强弱,也是组织领导力能否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组织领导力的内在构成要素是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系。组织领导力作用的发挥,不仅取决于内在构成要素的健全和完善,更取决于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的程度。只有实现构成要素的有效互动,组织领导力才能有效发挥作用。进入新时代以来,党的组织领导力得到明显提升,但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党的建设和发展中还很不平衡,思想力、决策力、人事力、执行力、监督力建设的部门化、分散化问题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力构成要素的系统集成和有效互动,充分激发组织领导力的内在潜力和整体效应,以高质量党建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三)协同高效:以党的组织领导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党的建设既是自我完善的需要,也是为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的。当前,我国正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新时代新使命和更加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着力打造思想力、决策力、人事力、执行力、监督力,以党的组织领导力引领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应该深刻认识到,高质量党建是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和保障。在这个过程中,要以强化党的组织领导力为依托,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各领域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力量,把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方面人才有效组织起来,把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凝聚起来,注重解决国家治理体制性的深层次障碍和结构性矛盾,统筹体制改革和制度运行的关系,注重各领域、各层级改革的整体配套和协调推进,全面推动政府转变治理理念、依法行使权力、创新行政方式、优化行政流程的内在统一和相互衔接,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切实把制度优势通过提高政府施政能力和水平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提供坚强组织保证,形成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重塑党的组织领导力改变了中国。组织领导力是中国共产党治理成就的内在动因和制度逻辑。卓越的组织领导力是一个现代政党最应具备的能力,也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