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讲话内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因素

原创:侯志水 曹娟 来源:中国教育干部网络学院 发布时间:2021-10-08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高瞻远瞩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同时鼓励“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这就给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和前进动力。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对主体——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包括道德规范等进行一系列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完善与提升的教育活动的过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来展开的,其核心要义就是立德树人,即坚持“四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七一”讲话内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因素,可以概括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途的信心。

一、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邓小平有句名言:“老祖宗不能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是共产党人的老祖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共产党人信仰的真理。我们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引领绝望迷茫和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找到了奋取道路和前进方向。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治上的坚定来自于理论上的清醒。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政治上军事上的望远镜和显微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中国人重新认识了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进而找到了实现民族解放和发展进步的光明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我们有理由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我们反对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因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本本”,是随时代向前发展的。毛泽东指出:“我们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有很多种,有香的马克思主义,有臭的马克思主义,有活的马克思主义,有死的马克思主义,把这些马克思主义堆在一起就多得很。我们所要的是香的马克思主义,不是臭的马克思主义;是活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马克思主义。”这就要求我们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因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因此,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实事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洞察时代大势,把握历史主动,进行艰辛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导中国人民不断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任何时候都不允许动摇和颠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程告诉我们:如果说邓小平理论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科学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这要求在新的征程上,必须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不动摇。

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500多年来,社会主义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遭遇曲折到在21世纪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的伟大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风波迭起,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前途命运令人担忧。在这样的关键时刻,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坚定地表示:虽然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于毛泽东的探索,成型于邓小平的开辟,发展于他们后继者的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了新时代,迎来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何处?主要不在于它具有中国独有的民族特色,而在于它是一种特殊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走了一条特殊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性是相对于四个参照系来说的:一是相对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来说的,体现的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区别;二是相对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模式来说的,体现的是两种不同体制模式之间的区别;三是相对于资本主义道路来说的,体现的是当代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区别;四是相对于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社会形态来说的,体现的是两种不同意义“初级阶段”的区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区别于以往一切社会制度的本质属性。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因此“七一”讲话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要求在新的征程上,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坚定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人。关键在中国共产党人。邓小平曾言:“说到底,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不出事,就可以放心睡大觉。”党和人民群众是鱼水情的关系。党的奋斗历史昭示我们: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越是心系群众,群众越是心向着党。“送郎当红军,送郎当解放军”“我是党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都表明了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和群众的和谐关系,以及人民群众对党无比信任的程度。信任本质是一个人心所向的问题。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关系的心理、思想基础,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信任问题的产生,是社会大变革在人们意识中的曲折反映。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推进从严治党是新时代的伟大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民族近代以来180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100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70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七一”讲话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应把人民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党和政府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具体阐释了其深刻内涵,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强调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思想精辟、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意境深远,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特质,是我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一把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新的征程上,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传承党的红色基因,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要求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牢记“国之大者”,衷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四、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途的信心

“七一”讲话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把“走自己的路”看作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就是通过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事业,推进伟大工程,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曾几何时,在改革开放之初,刚打开国门之际,说什么“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出现了严重的崇洋媚外心理和倾向,新世纪的中国留学生当中也出现了“美国的空气比中国甜”的荒诞怪论,表明了一部分国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前途的信心不足。

实践表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掌握在中国人民自己手中。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这要求在新的征程上,我们既有海纳百川的包容胸襟,又有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底蕴,在前进中稳住方向,不迷茫;在艰辛的探索中,坚定执着而又充满自信。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青年一代必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只有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的过程中,才能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作者简介:侯志水,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曹娟,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本文属于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H18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