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逻辑意蕴

作者:王广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0 阅读量:0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承接着中华民族饱经磨难的近代历史,闪耀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和博大胸怀,具有无比丰厚的逻辑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承载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艰辛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深厚的历史逻辑。这一道路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尤其是从近代中国的深重苦难中走出来的。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曾长期领先于世界。然而近代以来,由于清政府统治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敲开中国大门,逼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将中国当成资本掠夺的跑马场、利益攫取的输血池。从《南京条约》开始,列强强迫中国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疯狂掠夺和压榨中国人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是近代中国人的哀叹,也是这个古老民族在深重黑暗中不得不奋起抗争、寻觅新路的历史起点。

黑暗使人渴望光明,苦难使人长怀壮志。在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侵略下,中国人民坚毅地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掀起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力图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国家富强。历经数代艰难探索,苦历百年雨骤风狂,最终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找到了中国革命胜利之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抚今追昔,鉴往思来,我们应当以深沉的历史感来看待、体悟、把握这条现代化道路,让历史的底色将这条道路衬托得愈发厚重深沉。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闪耀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光芒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深刻的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指引。

面对近代中国的乱局,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告终。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

思想指引方向,道路决定命运。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道路表明,要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实现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目标,只能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来完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对理解中国人民今天的理想和前进道路很重要。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功引领当代中国走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宽阔大道上。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走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新路径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引。我们要始终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坚实的实践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一宏伟实践为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选择。

立志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恰是风华正茂。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和使命担当,矢志不移地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推进中国现代化事业。在1949年3月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现代化”这一概念。他指出:“我们已经或者即将区别于古代,取得了或者即将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这表明我们党在即将领导完成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之时,就开始关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1956年9月,党的八大在《中国共产党章程》中郑重地写入了建设现代化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任务。1959年底到1960年初,毛泽东同志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又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原来要求是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第一次完整表述。此后,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发展基础。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接续奋斗未有穷期。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重要概念,确立了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江泽民同志提出要“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胡锦涛同志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大局,统筹全局,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持续深化现代化方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现代化事业、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行了“两阶段”的重要战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谋划擘画了到本世纪中叶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既高瞻远瞩又科学缜密,既胸怀全局又心有定论,凸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战略思维进行大国谋划的高超智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实践,具有伟大的世界历史意义。它充分表明,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往现代化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决不只有欧美发达国家一种模式、一条道路、一个标准,更不能将欧美现代化道路视若唯一,进而否定其他国家的道路选择和社会进步。中国自近代以来孜孜探求的现代化道路,既是对长期以来由西方发达国家划定现代化标准和模式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反驳,也为世界上寻求非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充分彰显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无比自豪和强大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会在这条道路上如期实现。

(作者:王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副社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