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法治思想本质上是人民的理论,人民性是其最鲜明的特征,人民立场是其根本政治立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全面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中。这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也是其有效运行、充满活力的根本所在。要把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吃透基本精神、把握核心要义、明确工作要求,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好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生动实践。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变革的最终决定力量。实践告诉我们,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这些重要论断,旗帜鲜明地回答了法治中国建设“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问题,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饱含着真挚深厚的爱民、亲民、为民情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人民立场、人民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区别于资本主义法治的根本所在。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贯穿其中的坚定人民立场,深刻领会这一思想所蕴含的良法善治、人民主体和公平正义等重要观点,并切实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伟大实践中。可以说,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依法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应该看到,这种美好生活需要,不仅是物质文化方面的,还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树立辩证思维和全局观念,系统研究谋划和解决法治领域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法治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的各领域全过程。法律及其实施过程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依法保障人民的各项权益。只有努力实现良法善治,更加重视法治、厉行法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才能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只有把这些价值标准融入法治建设之中,推动社会主义法治从“有法可依”迈向“良法善治”的新境界,创造一个民主有序、公平正义、长治久安、和谐稳定的法治环境,人民才能不断获得更多的“美好生活”体验。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不断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追求的崇高价值目标,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权利”作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并提出“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可以说,公平正义是保护人民权益,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前提。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通过社会公平正义来推进法治建设和法治改革,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推动实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牢牢把握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集中来讲,坚持法治保护人民,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个重要着力点就是把人民对公平正义的期盼落实到依法保障人民权益上,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同时构建以人民为中心、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生命线的社会主义法治价值体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内在品质和时代精神的精确表达。
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只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始终让人民群众成为法治建设的受益者和推动力量,全面依法治国就一定能获得源源不竭的前进动力,不断取得新成绩、铸就新辉煌。一切伟大的实践,都需要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引。
(作者为平顶山学院党委书记。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2021ZT2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