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协和万邦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孙硕 来源:解放军报 发布时间:2022-04-11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理解认识中国古代“协和万邦”思想,对今天我们深入研究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尚书·虞书·尧典》记载,尧“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这是“协和万邦”一词的首次提出。“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中华先民把天地比作父母,把普天下的人民看作同胞兄弟;同时在看待天下的邦国时,超越政权、体制、地域的限制,期待的是一个和谐、协调的世界。“协和万邦”的目的是使“四海之内若一家”,面对分歧坚持“和而不同”,进而实现“天下大同”。中华民族崇尚“格物致知,修齐治平”,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德”实现“天下大同”的最终价值,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兼济天下”的责任与情怀。

我们党自诞生以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经过百年奋斗,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与此同时,面对日益突出的全球性问题,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协和万邦”中“和”的思想进行继承与创新,把握“和”中所包含的“天人合一”“求同存异”“天下为公”等核心价值,倡导运用“和”的思维推动共商共建共享,运用“和”的方法包容不同民族种族、社会制度、道路选择、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总书记强调,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从“协和万邦”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既彰显出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展现了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条件下中国应有的大国担当。

人类共享一个家园,各国同处一个世界。我们党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核心是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环境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回应了时代要求,凝聚了各国共识。2017年,这一理念写入联合国决议中,为世界各国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描绘了美好愿景。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践,目标是通过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探索了促进共同发展的新路子,实现了同共建国家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胸怀天下,行稳致远。面向未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一如既往倡导和平,推动互惠互信的“命运共同体”;倡导国际经济局势良性发展,推进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以兼容包容的态度发展人文公共外交,打造兼容并包的“命运共同体”,努力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