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作者:陈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06 阅读量:0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迈入新时代,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是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必须回答好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历史性变化的重大判断,是明确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因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在新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这事关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事关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

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是更激烈的科技竞争,只有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强产权和知识产权保护,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在全球竞争中才能掌握主动、赢得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协调为内生特点的发展。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推动形成相互支撑、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新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绘制出一幅覆盖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中国经济新版图。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发挥各地比较优势,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以绿色为普遍形态的发展。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美丽”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上线交易,加快向双碳目标进发。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开放为必由之路的发展。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从创办经济特区“先行先试”到开放沿海城市“串点为线”,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连线成片”到全面开放沿海内陆地区“遍地开花”,从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纵深突破”到建设自由贸易港“优化升级”……不论国际形势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始终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推动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条件下进行,稳步拓展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坚持扩内需和增外需互动、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促开放和护安全统筹,积极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以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是我们党百年来的执着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正继续奔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推动共同富裕,解决发展问题是第一位的,分配问题也很重要,但不能仅仅靠分配来实现。促进共同富裕总的思路,只能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聚焦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一主要矛盾,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优化分配结构,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通往中国梦的航道上,或许险象环生,或许危机四伏,但只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必定能够越激流、涉险滩,闯过高质量发展的关口,胜利抵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彼岸。

(作者:陈清,系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