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

作者:顾海良 来源:经济日报 发布时间:2022-05-07 阅读量:0

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时代性的鲜明特征。从理论体系看,实现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向广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拓展,形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的基本路向和理论要义。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提出了“狭义政治经济学”即占据社会主体地位的政治经济学和“广义政治经济学”的概念和基本样态。习近平经济思想不仅推进了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为主体的狭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而且从多方面推进了广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其中包含了对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包含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作出新的探索和发展。他指出,“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的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更多领域、更高层面上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不依附别人、更不掠夺别人,同各国人民一道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这些重要论述,凸显了当今世界历史的“问题意识”的聚焦点。

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是以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新一轮科学技术革命和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人类面临的众多不稳定不确定经济政治社会因素为背景的。早在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就作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论断,阐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问题意识”缘由所在。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场变局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世纪疫情,为了人类未来、人民福祉,更加彰显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

对世界历史在当今时代变化所作的“新型国际关系”的判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前提。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进程中,如何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如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如何维护我国发展利益、防范各种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课题,也成为中国特色“系统化的经济学说”升华的显著标识。

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提出了适合于21世纪国际经济关系发展新特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主题。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一步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主题及其六个方面的要义。

一是“坚持发展优先”。发展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要恪守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抛弃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保障各国平等发展权利,促进共同发展繁荣。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坚持发展优先,就要把发展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的突出位置,加强主要经济体政策协调,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构建更加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推动多边发展合作进程协同增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主要经济体要树立共同体意识,强化系统观念,加强政策信息透明和共享,协调好财政、货币政策目标、力度、节奏”“主要发达国家要采取负责任的经济政策,把控好政策外溢效应,避免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严重冲击”。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危机、实现复苏指明了方向。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发展、安居乐业是各国人民共同愿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发展,发展才有动力。世界各国应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目前,全球发展进程正在遭受严重冲击,南北差距、复苏分化、发展断层、技术鸿沟等问题更加突出,粮食安全、教育、就业、医药卫生等民生领域面临更多困难。一些发展中国家因疫返贫、因疫生乱,发达国家也有很多人陷入生活困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置于全球宏观政策的突出位置”。为此,就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护和促进人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增强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是“坚持普惠包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中。从长远看,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事关整个世界的繁荣稳定。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各国经济复苏表现分化,贫富差距恶化,南北发展差距面临扩大甚至固化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际社会应该着眼长远、落实承诺,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提供必要支持,保障发展中国家正当发展权益,促进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坚持普惠包容,就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特殊需求,通过缓债、发展援助等方式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困难特别大的脆弱国家,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只有克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鸿沟,坚持共同发展,促进公平普惠,解决好发展不平衡问题,共同推动各国发展繁荣,才能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四是“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制造技术方兴未艾,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对重大疫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挑战提供了保障。坚持创新驱动,就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挖掘疫后经济增长新动能,携手实现跨越发展。围绕坚持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动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互惠共享”。各国应合力挖掘创新增长潜力,在充分参与、广泛共识基础上制定规则,为创新驱动发展营造良好生态。

五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关系各国人民的福祉。气候变化是大自然对人类敲响的警钟。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完善全球环境治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勇于担当、同心协力,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世界各国应该采取实际行动为自然守住安全边界,鼓励绿色复苏、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格局,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头”。

六是“坚持行动导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人类面临的所有全球性问题,任何一国想单打独斗都无法解决,必须开展全球行动、全球应对、全球合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面对严峻的全球性挑战,面对人类发展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的抉择,各国应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共同努力把人类前途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当前,尤其要加大发展资源投入,重点推进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等领域合作,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北京大学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