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需要面向现实,马克思主义需要结合中国实际,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这些命题我们耳熟能详。但是正如黑格尔所说的,熟知并非真知。马克思主义到底应该如何面向现实?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面向现实是面向什么样的现实?是面向经验性的存在吗?如果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这个命题本身就会成为口号。从思想史的维度出发,回到思想家们提出现实概念的语境中,可以发现现实的真实意谓。
首先,现实是必然的,在必然性中把握现实。面向现实,不等于面向现象,现实表现为具有必然性的东西。在哲学史上,黑格尔最早将“现实”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加以研究,在黑格尔以前,“现实”是入不了哲学家的法眼的。黑格尔认为“哲学的内容就是现实”。现实范畴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在《小逻辑》中,黑格尔将“现实”作为“本质论”的第三个环节,在此之前的两个环节是“本质”和“现象”,他认为现实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现实是本质与实存或内与外所直接形成的统一”。黑格尔所理解的“现实”并不是经验论所强调的直接的当下的现象,现象是稍纵即逝的存在,而现实表现为本质和必然性。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的这一观点,马克思同样在必然性的维度上理解现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即要通过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理解人的存在,进而理解人们的意识。经验论意义上的现象自然不足以作为表征人的存在的载体的现实。正是基于对“现实生活过程”的研究,马克思发现了唯物史观,他认为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就在于从“现实”中抽离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并通过两者的矛盾运动来挖掘“现实”的展开过程。可以说,没有对“现实”本质性维度的把握,就没有唯物史观的创立。
其次,现实是理性的,在理性中把握现实。正是基于对“现实”本质性维度的切入,黑格尔主张现实与理性的和解。他认为合乎理性的事物才是现实的事物。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的结论就是“哲学的最后目的和兴趣就在于使思想、概念与现实得到和解”。黑格尔的这一观点承接了康德所讲“如果没有感性,则对象不会被给予,如果没有知性,则对象不能被思考”的观点。当然,康德和黑格尔并不是主张理性能够把握现实,而是说理性不仅是人头脑中的理性,理性本身就是客观事物的本质。马克思用唯物主义批判性地拯救了康德和黑格尔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既然现实与理性等同,那么,仅靠“感性直观”就不可能理解现实。因为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不管是“自然”还是“社会”,都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结果。现实的产品并不是自然物,而是劳动对象化的存在,因此,理解“现实”就需要从对象化过程,即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对人的实践活动的生成性的把握当然是需要理性的,因为人类的本质力量已经融化在“现实”中,不是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表象,仅靠“感性直观”就无法把握“现实”,“感性直观”所能得到的仅仅是“感性确定性”。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理性能力的提升,就无法理解处于生成性中的“现实”。
再次,现实是动态的,在动态中把握现实。在德文中,表述“现实”的词汇是“wirklichkeit”,它的词根“wirken”具有工作、活动、创造、编织等含义。黑格尔批判柏拉图理念论的错误在于分离了现实与活动的关系,“在柏拉图的理念论里面,不能找到活动性、现实性;说现实的东西‘分有’理念,只是一句空洞的话”。黑格尔将现实性理解为对象化、外化的过程,“理念的本质是一个过程”。当然,在黑格尔哲学中,对象化的主体是精神,活动的过程并不是追求着自身目的的人的劳动过程,而是精神的运动学、现象学。费尔巴哈试图超越黑格尔的思辨哲学,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现实的根本性规定从理性转向了感性。但是费尔巴哈在剥离现实思辨性的同时,也剥离了现实的活动性原则。比如,费尔巴哈并不是“在其现实性上”理解人的本质,而是“完全撇开历史的进程”将人的本质理解为“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超越于黑格尔的精神活动论和费尔巴哈的直观性言说,马克思从活动过程的角度理解“现实”,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的存在就是活动的存在,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个人”。和唯心史观相比,他的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出发阐述现实的生产过程”。
最后,现实是整体的,在整体中把握现实。黑格尔认为“真理只作为体系才是现实的”,也就是说要从整体性、体系性角度理解“真理”与“现实”,脱离了整体的真理并不具有表征现实的价值。在哲学的意义上,整体既包括作为结构的整体,也包括作为历史进程的整体。从作为结构的整体来说,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是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是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整合而成的有机体。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功能。把握现实需要要素论思维,对现实进行分门别类研究,更需要系统论思维,在整体视域中把握现实。从作为历史进程的整体来说,既要回溯历史,又要展望未来,现实作为历史进程中的“实存”,是历史的终点,也是未来的起点。历史已经远去,但是历史并不是虚无。历史以传统、文化、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习俗和社会心理等形式影响现实,“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未来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在黑格尔看来,科学就是要“描述这种形成运动的发展结果及其必然性”,并在描述必然性的过程中,洞察未来趋势。
可见,作为哲学范畴和理论研究对象的“现实”与日常生活中所讲的“现实”存在很大区别。鉴于此,需要回到马克思的哲学文本中,考察、梳理马克思所讲的“现实”意谓。只有在准确把握概念真实意谓的基础上,才能明了如何面向现实。
马克思主义如何面向“现实”
作者:李双套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2-05-30
阅读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