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立德树人使命担当

作者:白玉芳 刘荣臻 来源: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2-07-19 阅读量:0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高校要深刻把握思政课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实质内涵,探索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的实现路径,真正践行立德树人的使命担当。

用思想高度体现思政课的价值内核。思想性是思政课的价值内核和本质要求,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高度,发挥着价值引领的根本作用,直接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将带有思想性、政治性、价值性的盐有机融入思政课堂,才能做出含有价值引领、政治导向、思想启迪、道德涵养的思政大餐。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在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同时,要引领青年学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永葆定力,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要求思政课教师讲政治、有信仰、重大局,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政治清醒。教师准确的政治判断力和敏锐的政治领悟力,决定着思政课程的高度。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功底,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坚持学深悟透,用真理的力量感染学生、说服学生、赢得学生。

用理论深度体现思政课的理论品质。理论性是思政课的内在规定和基本属性,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深度,发挥着价值承载的基本作用,直接体现了“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这个基本要求。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要由表及里、由外而内,透过表层的知识、经验、感受深入对事物内里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如在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回望历史变革与辉煌成就中,印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理论成果中,知道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引导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增强思政课的理论性,要抓难点、解疑点、讲热点。对于晦涩难懂的理论难点,要帮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当代价值,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针对学生思想上理论上的疑点,从学理上进行科学与精准阐释,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思想理论观点战胜各种“杂音”“噪音”;通过生动鲜活的热点案例分析,展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魅力,帮助学生领悟理论真谛、启发理性思考。

用亲和的温度体现思政课的人文特质。亲和力是思政课的人文特质和外在属性,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温度,发挥着情感认同的独特作用,直接聚焦“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毕生难忘”这个建设目标。有亲和力的思政课体现出课程对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同时学生对课程的亲近感、信任感和认同感,是学生和课程建立情感连接,产生价值共鸣前提。增强思政课亲和力,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人格魅力,坚持教书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思政课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深厚的理论素养涵育学生;提升道德修养,用高尚的人格品质吸引学生;提高个人素养,用亲切的仁爱之心融化学生。增强思政课亲和力,要使教学内容、语言、方法有温度,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在内容上,要多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经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最新进展,将三晋大地孕育的革命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忠义孝道文化和资源型经济转型成功经验自觉融入课程,用学生身边事、新鲜事、关心事折射大道理,以内容的新颖性、人文性和生动性,打动人、吸引人和塑造人。在语言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深奥的问题浅显化,用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把纯理论的问题生活化,用富有时代感的教学语言把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方法潜移默化地融入课程当中,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在方法上,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用好传统教学方法,又要尊重青年学生主体地位,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运用体验式学习、融合式讨论、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课程更贴近学生思想、更贴合学生实际、更符合学生期待。

用针对性的准度体现思政课的人本理念。针对性是思政课的价值归旨和实践属性,决定了思政课的建设准度,发挥着效果达成的关键作用,体现了“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这个关键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指明了增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根本在人。增强思政课针对性,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要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有统一要求,又需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课堂,要将统一的教材变成适合不同专业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教案;对于不同时段,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变成分析不同时期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时政焦点、国际国内形势的时代性理论;对于不同学段,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特点设定循序渐进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案。增强思政课针对性,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课程主导作用,通过把控课堂节奏,优化教学设计,预判教学效果,实现课程整体教学目标,履行好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使命担当;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动机、优化考评体系,实现课程吸引人、引导人、改变人的教学效果,完成好思政课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任务。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作用中实现主导性和主体性的辩证统一,把教师多元引导和学生多元特征凝聚到课程教学目标的一元要求中,才能不断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者单位:太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