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出版的第14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章强调,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就深入开展中国文明历史研究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等作出重要决策部署,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根本遵循,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
一、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站位高远、意蕴深邃
1.理论意蕴——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有中华文明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强支撑。中华文明具有强大创造力、影响力、感召力,既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一方面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另一方面通过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2.历史意蕴——在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中增强历史自觉。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世界的改造。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揭示了自由的客观性、实践性,以世界历史的眼光科学阐释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自由以承认客观世界、客观规律的必然性为前提,自由“必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由以认识客观必然性为基础,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对立与统一;自由以改造客观世界为标志,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自由与必然有机统一,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因此,人们只有掌握了历史发展规律,在揭示其客观必然性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获得真正自由。深化中华文明历史研究,可以增强历史自觉。历史自觉是建立在正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深刻领悟自身的历史定位,形成的强烈的历史使命意识,主动营造历史发展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历史作为一面镜子,可以告诉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中华民族历来注重记录历史、学习历史、借鉴历史,因而具有历史自觉。因此,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深刻认识“历史何以发生?”“又将走向何处?”“我们处于历史长河中的何处?”等问题,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在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掌握历史主动中走向未来。
3.价值意蕴——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101年的光辉历程。截至2021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9671.2万名,党的基层组织493.6万个。作为当今世界第一大政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永葆生机活力,一个根本原因在于它站在历史活动实践主体的高度,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刻洞察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主动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高度的历史自觉牢牢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党的历史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历史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高度的历史自觉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特征和显著优势。正是因为这种历史自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始终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1.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自觉与历史担当精神,历史自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中华文明历史,增强历史自觉,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科学评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催生出中华文明,蕴含着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的许多重大文明成果和丰富的治国理政资源,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深层的文化基因,世代相传,建构了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世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
2.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党的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无论是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丰厚滋养,用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激活中华文明,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3.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文化自信的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坚持科学分析和扬弃继承相结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光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文化自信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要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统一起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深入研究阐释与保护传承创新相结合。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研究阐释中华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路向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演进格局,厘清中华文化的发展脉络,阐释中华文化发展的“主流”和“支流”,深刻把握中华文化发展规律,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文明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因而要在全社会牢固确立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多种形式保存和展示出来,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以数字技术作为重要引擎,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促进文物资源与智力资源有机结合,让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动”起来、“火”起来。
5.以文明因交流互鉴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立足中国大地,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同时要坚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加强文明的交流互鉴,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6.抓住“关键少数”以带动“绝大多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要突出抓住“关键少数”。首先要抓住“各级领导干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都要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能够带头敬畏历史、敬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以上率下”的引领示范作用,可以带动社会“绝大多数”。二要抓住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少年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强化中华文明历史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文明历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前、小学、中学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功能,培养青少年的历史认同感和文化认同感,进而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张淑玲,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雅光,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