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鲜明主题贯穿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

作者:何建华 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时间:2022-08-11 阅读量: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所推进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发展是硬道理,这一全民共识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深入人心。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当成为举国上下的全民共识与行动指南,切实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选择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是时代进步的重要标尺,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引领我们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是依据时代特征与历史方位作出的战略选择,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新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状况。面对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的不确定性局面,面对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况,经济形势可以说是变幻莫测、瞬息万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发展奇迹。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低端产业产能过剩要集中消化,中高端产业要加快发展;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低成本资源和要素投入形成的驱动力明显减弱,经济增长需要更多驱动力创新。此外,以牺牲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低成本劳动力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传统模式难以为继,亟待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发展面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容忽视,主要表现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些短板和不足,既有长期想解决但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也有工作中重视不够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既有许多中长期的困难和问题,也有不少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

新发展面临的环境复杂多变。发展起来以后,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安全和发展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各方面风险可能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我们面临的风险是多方面的,有外部风险,也有内部风险;有一般风险,也有重大风险。重大风险既包括国内的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也包括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特别是要看到,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明显,各种矛盾风险挑战源、各类矛盾风险挑战点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如果发生重大风险又扛不住,国家安全就可能面临重大威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就可能迟滞或被迫中断。

新发展面临“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应该肯定,社会各阶层、人民群众普遍从发展中获益很多,不容忽视的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中发展成果的分配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邓小平同志曾经说:“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他还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1992年视察南方时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毋庸讳言,两极分化的风险依然存在,共同富裕成为本来就是发展的主体和动力的人民群众的期盼,应当通过高质量发展增强他们对发展成果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对实现高质量发展站高望远、深谋远虑,在起草“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的过程中就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不能只是一句口号,更不是局限于经济领域”;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当整体谋划布局、全面推动促进。

新发展理念统领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在整个新发展阶段具有战略性、纲领性、引领性,富有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指挥棒、红绿灯、坐标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思想引领与重要遵循。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使高质量发展这一鲜明主题,成为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我国对内对外开放进程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由被动开放向主动开放、由参与型开放向引领型开放、由向发达国家开放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由东南沿海开放向内陆沿边开放,构建起全面开放新格局,正朝着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演进。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当是更高层次、更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是确保自主可控、安全有利、“做好自己”的实现路径。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国内市场构建国内大循环,打通堵点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经济大循环动态平衡,使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更加明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切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用创新驱动促进高质量发展。纵观近现代历史,一次次颠覆性科技革新带来社会生产力大解放和生活水平大跃升,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轨迹。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实现高质量发展,重在创新,也难在创新,就是要始终坚持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激发调动创新激情,持续发力,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基础科技领域作出大的创新,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大的突破,重点破解“卡脖子”难题与“天花板”制约,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努力占领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现代化、高级化“头部”位置。

谋人民福祉夯实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为民族谋复兴,这既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和“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无论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是促进人与自然生态和谐,抑或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更好解决内外联动问题,都需要通过与人民同心同行、激发人民伟力来完成。如何凝聚起人民的力量,关键在于促共享,就是要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自觉主动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问题,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持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夯实筑牢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根基与群众基础。

集中力量稳中求进做好自己的事情

中国共产党人既是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也是脚踏实地的实事求是者。应当看到,尽管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与安全环境发生一些超预期变化,但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大、活力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面对世界变局与世纪疫情叠加的复杂严峻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切实做到“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关键在于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积极应对困难挑战,集中力量“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有鉴于此,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一是以家国情怀树坚定信心。预期源于现实又与现实相互影响,面对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与挑战,如果预期越悲观,就会导致消费和投资也越谨慎,一旦全社会形成这种氛围,这个预期是很难逆转的。所以说预期转弱,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想法的改变,而是一个严峻的客观环境的变化。一旦到了恶性循环阶段,就会对需求形成强烈的负反馈,所以要求我们要做好预期管理,稳定市场预期。尤其是亿万市场主体与企业家面对难题风险,气可鼓而不可泄,应当不断提振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信念信心,谋求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二是以底线思维化潜在风险。面对严峻考验,应当树立底线思维,具有风险意识,鼓舞坚韧毅力。应当结合各地实际,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现状、所面临的问题、未来的发展挑战,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梳理并化解存量风险。特别是要看清楚为资本设置的“红绿灯”,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在华尔街里流传这样的话,贪婪是好东西,认为只有贪婪的人欲才能推动经济发展,但任凭资本疯狂野蛮生长,在人类社会尤其社会主义国家是行不通的。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这就提示我们,资本是钱而不是什么坏东西,但资本包裹的是人心人欲,不能让资本放纵人性的贪婪,应当加强对资本的监管,给资本设置“红绿灯”。“红灯”面前不能闯,“绿灯”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有助于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

三是以转型升级谋增量空间。结合当地实际,以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为追求,谋划并拓展新的增量发展空间。现在经济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发现开拓增量、激活做大存量。“稳”与“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稳中求进、进中求稳,协调平衡、行稳致远。应当结合国家与区域未来发展的战略布局,不断发现并开拓新的增量空间,这就要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变革,用高品质的产品培育新消费、创造新需求、拓展新空间。比如最近国家批复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明确到2025年,江苏沿海地区综合实力稳步提升,经济和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快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占全省比重力争达20%左右,这就是新的增量空间。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高质量发展任重道远。在历经百年风雨如磐、接受各类艰巨考验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下同欲、万众一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将高质量发展贯穿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一定能经受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不断增强自我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此文系2022年8月9日在“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于江西赣州启动仪式上的演讲整理而成。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主办,江西省委网信办、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网信办、江苏省委网信办、湖北省委网信办和中国经济网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