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实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

作者:韩立明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04-04 阅读量:0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牢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赋予江苏“在高质量发展上继续走在前列”和“四个走在前”的重大任务,要求江苏在强化基层治理和民生保障上走在前,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当今时代,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网络空间不仅是亿万网民交流信息的重要平台,也已成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基层治理、服务人民群众,必须用好互联网思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南京作为拥有755万网民的互联网大市,自觉从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高度出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互联网作为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的重要渠道,深入实施“互联网+基层治理”行动,建立健全网络民意吸纳、网民诉求办理、网上问政监督的服务群众联动机制,用心用情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

坚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鲜明立场,持续拓展联系群众新渠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走好新形势下的群众路线,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

互联网时代,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这要求把互联网作为同群众沟通交流的重要平台,作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重要途径,在深入了解群众意愿中改进工作。一是畅通民意直通车。互联网作为群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新渠道,呈现社会舆论、网络舆情、诉求表达等共存共振的特点,只有开启“直通车”,拓宽工作渠道、创新工作手段,才能有效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二是整合平台成体系。运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必须着力解决信息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传播力。三是双向互动强共鸣。党的方针政策只有被群众理解、为群众接受,才能变成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网络时代既要用“网言网语”把大政方针表达出来,也要做好解疑释惑、凝聚共识的工作。

新的时代条件下,做好群众工作的环境、形势、要求都在发生变化,党的工作的方法和途径也要与时俱进,但群众路线这个看家本领永远不能丢。这需要积极适应公众获取信息渠道的变化,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主流媒体移动传播平台,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群众的传播制高点。深化社情民意征集,通过“屏对屏”“键对键”“面对面”等多种方式,广泛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加强分类梳理和分析研判,把网民的分散意见转为集中的系统意见。增强网络沟通能力,用好网络交流新载体,跟进网络传播新态势,在推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时,积极运用互联网互动交流,认真采纳建设性意见,激发广大网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主人翁意识。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积极构筑网上网下同心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领导工作的正确方法就是将群众意见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决策,又到群众中宣传解释,将决策化为群众的行动,并在群众实践中检验这些决策是否正确”。

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呈现新特点、新规律,需要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升能力本领。这要求着力构建网络民意和诉求征集、吸纳、办理、反馈机制,并以点带面、总结提升,形成“网上用心听民意、网下用力解民忧”良性循环。一是创新政府工作举措,让“金点子”成为“金钥匙”。群众的实践是最丰富最生动的实践,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力量。主动拜群众为师、向群众求教,善于从网络建议中读出群众的心声和背后的民意,才能不断找到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对策和途径,让各项工作充满生机活力。二是直面群众信访诉求,把“老大难”变为“不再难”。信访工作由联系群众而生,是了解社情民意和为政得失的重要窗口,解决信访问题的过程,就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过程。网络问政对各级党委、政府是义务,对广大网民则是权利,有助于进万家门、访万家情、结万家亲。三是办好惠民利民实事,用“小切口”折射“大民生”。网络是虚拟的,但人和事是真实的。要善于通过网络发现问题,克服以主观想象代替群众真实需求的倾向,精准把握所需所急所盼,通过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解决推动民生改善。

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要扑下身子深入群众,更多地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去,学会从网络民意中发现问题不足、优化思路举措,使各项工作始终回应群众呼声、体现群众意愿。落实“先解决问题再说”等机制,把网民“吐槽”变为改进工作的发力点。积极主动服务群众,统筹网上发现问题与网下解决问题,加快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治理,切实增强未诉先办、无诉自办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件件实事的落实、一件件难事的破解,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

坚定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实干导向,更好彰显人民城市归属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强调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也是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的初心。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着力打造有温度、有归属感的城市,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是在城市更新中聚民智、惠民生。城市更新是群众身边的民心工程,居民群众对“改什么”“怎么改”最有发言权。依托网络开门纳谏、集思广益,把民众心愿落实到更新改造现场,往往能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南京深入实施有温度的城市更新,推动共商共建共享。注重引导居民与共享规划师、专家学者共同参与城市更新的方案设计,采取“小尺度、渐进式”的微更新模式,实现历史文化保护、城市功能提升、居民生活改善的有机统一。二是在经济复苏中纾民困、暖民心。做好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在经济发展中保障民生,照顾特殊群体诉求,培育包容性发展环境。小微企业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牵着就业民生,是实体经济的“肌体细胞”,特别是街头巷尾那些不起眼的小店,既是城市“烟火气”的支撑,更关系千万家庭,事关群众生计。

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不仅要有立场、有感情、有温度,还需要有章法、有艺术、有力度。进一步厚植为民情怀,牢记“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网络沟通中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始终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把党群干群的情感纽带系得更加紧密。牢固树立实干导向,从网民最关心、反映最集中、群众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既办好百姓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也办好市民天天有感的身边小事,切实把群众和企业的操心事、烦心事办成惠企便民的暖心事、贴心事。扎紧网上群众工作闭环,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工作的最高标准,以刚性机制和管用举措,真正把党的各项惠民政策落到位、做到位。

坚信“网”聚人心、“智”惠于民的制度力量,聚力打造城市治理升级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强调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网络舆情中能发现治理的难点,网上留言中能看到治理的盲点,网民建议中更能找到治理优化的起点。坚持把走好网上群众路线作为推进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把平台数据价值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在触网用网中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基层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一是弘扬网络空间“正能量”。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随着互联网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增强,必须积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坚持正面宣传为主,让正能量充分涌流。我们一方面注重外塑形象,打造“极美南京”等特色品牌;另一方面坚持内聚人心,让“有归属感的城市”成为全体市民的共同价值追求。二是构建基层治理“共同体”。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比如,坚持党建引领,聚焦为民服务,加快完善到底到边、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入推进“精网微格”工程,把社区治理落到每个楼栋、每户家庭。三是建好智慧政务“连心桥”。构建全流程一体化在线服务平台,更好解决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是让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的重要方面。这需要着力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智慧政务体系,深化“一网通办”改革,实行“一张清单”亮事项、“一个池子”聚数据、“一套系统”做政务、“一个空间”汇证照,不断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四是欢迎网络监督“啄木鸟”。网络是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网上的每一条群众诉求和建议,既是社情民意的直观表达,也是网络监督的重要体现。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通过微访谈、定向约稿、聘任观察员等方式开渠引流,支持专家学者发表真知灼见,在共商共议中凝聚起解决问题的合力。

网络空间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的重要支撑。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创新,更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团结凝聚广大网民。坚持“党言党语”与“网言网语”相结合,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开来,用身边人身边事讲好新时代发生在南京的中国故事。坚持“强基固本”与“数字赋能”相结合,提高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应急管理等领域深度应用,持续拓展数字化惠民成果,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