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作者:金灿荣 刘丹阳 来源:《求知》 发布时间:2023-04-17 阅读量:0

对内实现高质量发展,对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需要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挖掘释放消费潜力和出口商品竞争力,充分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一、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但是受限于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的要素禀赋和资本、人才等可持续发展动能供给不足的现状,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接、参与全球市场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义。当前国际秩序的鲜明特点是经济发展被安全困境裹挟。全球经济发展与地缘政治冲突并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不断受到冲击。对于中国而言,需要注意到当前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与此前的对外开放有明显不同。一是代表安全困境的冷战思维没有根除,部分国家认为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资源是稀缺的,试图更多占有这些资源的举动可能导致地缘政治紧张;二是基于冷战思维,中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差距的不断缩小引发了美国对可能丧失霸权的担忧,这也成为地缘政治紧张的重要根源;三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开放与合作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由于霸权的负面效果不断显现,美国强势主导全球经济秩序,导致部分国家不得不跟随,形成事实上的“选边站”。

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国自主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不足,那么在对外开放中势必希望引进技术、资本和管理以带动发展,这就容易产生依附效应。但如果中国具备独立构建并完成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那么不仅可以平等地与世界各国交往,而且可以在对外开放中把握对外市场和制度的话语权。

二、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具体表现

2018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的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但制度型开放并不意味着忽略要素流动型开放,在新发展阶段,规则开放与要素流动相结合,规则层面的开放带动要素流动不断深化,才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质所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经济发展大局。

1.以制度建设推进国内国际双循环。高水平对外开放,一方面增强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不断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通过持续融入全球市场获得经验,国内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的契合度不断提升,稳步扩大了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不断提升中国经济的吸引力,为维护多边框架下的全球贸易作出了贡献。另一方面推动了各国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参与中国发展机遇。在制度层面,营商环境正不断建立,并逐步惠及更多企业。在未来,随着中等收入群体的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中国也将在促进经济全球化、创造新的增长点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全球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未来会有更多的外资企业与中国本土企业在创新领域达成更深入全面的合作,共同打造行业更加和谐、协同发展的生态圈。

2.以创新理念推动经济转型,以数字化发展支撑高水平对外开放,培育对外贸易的新优势。目前,数字化已经成为中国的主要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数字中国”建设与国家创新体系相结合,可以快速实现系统性的创新与经济增长相结合。2021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为45.5万亿元,占GDP比重达到39.8%,年均增速高达15.9%,对GDP的促进作用明显。在全球市场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保持对外贸易中货物贸易优势、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势在必行。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数字贸易作为贸易新业态,已经显著提升了贸易效率,优化了电商服务,改善了交易成本。当前,中国已成为数字贸易大国,电商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已经在数字贸易领域建立了一定的话语权。

3.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问题治理。面对全球发展难题,中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淘汰一批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创造了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为了有效落实《巴黎协定》规定的减排要求,2021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详细的路线图,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举措,为世界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2023年3月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过去的5年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8.1%,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4.1%。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任何一国都无法置身事外、独善其身。”面对共同的全球性挑战,需要各国密切合作,且在必要时为发展阶段滞后的国家提供必要的技术合作与援助,真正改善气候变化和减少环境污染。例如,自2019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对发展中国家塑料污染应对能力的培训力度,将塑料循环经济、塑料污染治理等纳入援外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了来自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1000多名政府官员,成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引领者和贡献者。

4.统筹发展与安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新发展阶段要求中国以更新的方式融入世界,自立自强地解决外国“卡脖子”问题,自主决定发展方向,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增加“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成为当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载入宪法的国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需要将世界的需求与中国的要素禀赋相结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将中国的发展需要与世界的机遇相对接,坚持多边主义,依托联合国、WTO和其他区域经贸合作协议等多边框架实现惠及各方的高质量发展。例如,2022年,中欧班列(长沙)不断拓展铁路运输范围,新开行长沙至拉脱维亚、长沙至蒙古国、西欧回程等3条新线路,开行湖南本土制造业专列113列,外运货值占比超过40%。此外,还开通面向本土制造企业外贸运输需求的“定制班列”。中欧班列的运营,既有利于中国本土产品走出去,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也有助于欧洲和沿线国家享受到优质的中国产品,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和平发展的典范。

三、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具体路径

1.以可持续创新理念为指导,建设人才强国,推动创新成果走出去。优秀人才对于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吸引与留住人才,让人才资源与产业结构相匹配对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至关重要。人才强国建设,不仅有助于在不断推动技术、管理创新中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还有助于将成熟的技术推广至其他国家,成为改善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技术路径。例如,2001年菌草技术援助项目在巴布亚新几内亚落地,至今已惠及了包括南非、卢旺达等在内的超过106个国家的民众,也让中国的创新成果被世界所了解。中国援建中非共和国首座光伏电站——萨卡伊光伏电站,不仅缓解了当地的用电紧张,提供了约700人次的就业机会,还极大地改善了因为缺电导致的当地晚间治安状况不佳的情况,使地方社区治理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2.以开放理念推动贸易提质增效,通过自由贸易试验区,不断进行制度创新,解决高水平对外开放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先后设立了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和自贸区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限制措施均大幅缩减,自贸区实现制造业条目清零,取消金融业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例如,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代表着未来建设自贸区的发展方向。相较于其他自贸区,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更强调金融功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结合自贸区政策,在开展跨境贸易的过程中试点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应用、利率及汇率市场化改革。目前,人民币已成为粤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结算货币,深港金融市场正逐步实现有序互融互通。深圳前海蛇口自贸区的成功,代表着新时代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局部试点推进自贸区政策的强大活力,也在不断成为促进“一国两制”实践的关键推动力量。

3.以普惠共赢发展理念推动国际贸易与投资,让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合作才能办成大事,办成好事,办成长久之事。发达国家要履行义务,发展中国家要深化合作,南北双方要相向而行,共建团结、平等、均衡、普惠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不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人掉队。”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通过成为世界工厂开展“三来贸易”,提升出口能力,快速融入全球市场并享受全球化红利,而随着中国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中国持续在为信赖中国经济的国家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承担着消费市场和技术扩散中心的双重任务。具体表现在:一方面为世界各国提供最稳定可靠的消费市场,比如与中国多次续签货币互换协议的韩国、印尼都把中国作为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市场;另一方面继续为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体提供经济支持、技术援助、就业促进项目等,为加快全球工业化进程贡献中国力量。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的对外开放也需要进入新的更高阶段,这要求更加独立自主的决心、更加开放包容的信念、更加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和更加有竞争力的中国制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新时代让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整合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制度,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金灿荣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刘丹阳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博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