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教育强国要以高质量为目标导向

作者:李健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23-07-05 阅读量:0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主动超前布局、有力应对变局、奋力开拓新局,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究竟要建设什么样的教育强国?首先,教育体系自身质量要高,在教育体系内部形成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设施和教育制度等相互适应、相互支撑的和谐状态。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各级各类教育的生命线,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其次,教育对国家的支撑作用要强。教育应支撑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形成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支撑。最后,人民认同要高、要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提高人民认同度的基本方略。中国要成为世界重要的留学教育目的地,发挥中国教育的世界影响力,提升国家软实力。从领导体制、资源配置、教师队伍、学生发展、国家支撑等方面,以高质量为目标导向、着力建设教育强国。

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优化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并优化中小学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确保教育改革和发展方向正确、道路明确,在此基础上纵深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不断破解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保障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大力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确保教育投入稳步提升的基础上,将教育资源更多地投到教育品质改进上去,特别是在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文化和治理制度建设等方面,通过品质提升推进教育高质量体系建设。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在教育标准条件实现基本均衡的基础上,教师队伍的建设对提升教育质量至关重要,要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为引领,准确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方向,建设符合时代发展和学生需要的“大先生”队伍。优化教师职前教育系统,在传统的学科知识和教育教学知识之外,大力提高职前教师的政策素养、融合教育素养和家庭教育素养;提升教师职后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需求、教师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岗位需要,开发有针对性、系统化的培养培训体系;打造教师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相互衔接的链条,助推教师能力的发展,以提升教师能力带动学生学习质量提升。

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和监测体系。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通过日常性督导推进课程开齐开足。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在传统的以学业成绩为标准的考试体系之外,单独建立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以此作为教师和学校工作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及教师职称晋升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在保证教育育人功能实现的基础上,发挥教育评价选拔功能。通过适切的评价制度建设将育人与育才功能有机统一,引领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方向。

加强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力度。以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体系建设为基础,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育,为学生终身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也要鼓励学生在参与和探究中提升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充分发挥教育的社会功能,建成泛在化的终身学习体系,使学生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建立学分银行制度,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提供支撑。发挥创新人才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反作用,充分运用教育数字化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技术,改变传统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过数字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取代传统教育中重复、机械、记诵的部分功能,帮助教师更多开展引导性、策略性知识的教育教学,减轻教师负担,提升教学效率效益。建立社会机构和人才参与教育的渠道,充分发挥社会有益资源对教育发展的助推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建设。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