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推进“第二个结合”,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为此,必须依次回答清楚以下问题:推进“第二个结合”有什么可行性与必要性?什么是人类文明?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进“第二个结合”应着重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文明突出特性?为什么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必须努力推进“第二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是什么?
关于这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已经给出十分清晰明确的答案。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里谈到了“两个结合”,所谓“第二个结合”,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于“第二个结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总书记主要概括为五个方面。一是认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结合”的可行性前提,因为两者“彼此契合”。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二是认为“第二个结合”是一种双赢,既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也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三是认为“第二个结合”筑牢了国家发展的道路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四是认为“第二个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五是认为“第二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创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总书记在这里所说的“文化主体性”,就是在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的潮流中,坚持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站稳脚跟,增强自信,发挥积极主动的影响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巨大指导和引领作用,既是“第二个结合”的光辉产物,也是中国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证明。
什么是人类文明?
人类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文化精神状态,以及为这种思想文化精神所影响、所造就的器物状态。英国剑桥大学著名考古学家格林·丹尼尔的著作《最初的文明》所提出的文明标准,曾被国际考古学界认为是比较权威的观点。这个标准只有三条:一是有城市(人口有五千人以上);二是有文字(这是文明存在的核心要素);三是有复杂的礼仪建筑(或为宗教、或为政治、或为发展经济而修建的)。中国考古学界认为这三条标准不够全面,又增加了第四条标准:冶炼技术(以弥补某些没有文字记载却有金属器物和瓷器存在的文明)。显而易见,上述标准只是用来考察人类文明最初状态的标准。其实,人类文明是不断发展的,考察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可以采取多维度、多视角。例如,从人类文明内容的宏观分类来看,可以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生产力水平来看,先后有石器文明、青铜器文明、铁器文明,蒸汽机文明、电气文明、互联网文明等。从经济发展形态来看,先后有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信息产业文明等。从社会制度来看,先后有原始社会文明、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等。全世界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发展史。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文明状态,既有共同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都经历过与自身相关的古代文明,也都以某种目标和某种方式或跟上、或享受、或正追求现代文明。
什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不仅有博大精深、从未间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也长期领先于世界。正如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博士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中所说:“十三世纪以前,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令西方望尘莫及。”但是,近代以来,中华文明遭受西方列强的蹂躏,蒙受巨大的屈辱。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优秀”了,而是因为宋明理学以来“三纲”礼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严重压抑了创新思想,导致社会越来越封闭保守,乃至“万马齐喑究可哀”。而同一时期,西方列强以坚船利炮野蛮侵略开辟了其“现代化”道路,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在帝国主义侵略掠夺下变得越来越贫穷,越来越“不文明”了。
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现代化”进程。于是,一个巨大认识迷思在中国、在全世界不断蔓延,以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认为中国只有古代文明,没有现代文明,搞现代文明只能向西方学习。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出现,完全打破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迷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种充满生机活力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至少具有超越西方式现代化的八个方面优势。一是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领导优势,因为中国共产党理想坚定,勇于担当,威信崇高,具有强大的感召力、组织力、领导力、指挥力,善作善成;二是具有理论优势,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科学理论为指导,深刻透辟,远见卓识,行稳致远;三是具有制度优势,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效率极高;四是具有民心优势,遵循“人民至上”历史逻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因而能得到人民群众衷心拥护;五是具有发展本质优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使国家健康稳定,有序发展;六是具有生态优势,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利于永续发展;七是具有发展道义优势,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有利于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八是具有文化底蕴优势,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沃土,和合友善,博采众家,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推进“第二个结合”应着重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哪些文明突出特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在推动“第二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中,必须着眼于进一步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对传统文化的元素和特性有所鉴别、有所选择,吸取最重要的精华。那么,究竟应该着重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哪些元素和特性呢?习近平总书记重点强调了五个突出特性。一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认为正是这种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二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认为正是这种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三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认为正是这种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四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认为正是这种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五是强调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认为正是这种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这五个突出特性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和发扬光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可以确保国家长治久安和不断创新发展。
为什么开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必须努力推进“第二个结合”?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深刻理解“第二次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这段关于“三个新高度”高屋建瓴的深刻论述,透射出这样三层含义,一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对“第二个结合”认识的高度;二是我们能否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取决于“第二个结合”达到的高度;三是我们“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成效如何”,取决于推进“第二个结合”自觉性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没有“第二个结合”就没有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新发展,就没有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业绩,就没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正是因为“第二个结合”的成功推进,才使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能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又完全深入中国人心;既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又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它所体现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是独特的,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精髓,也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核心要义就是“第二个结合”的产物,也只能是“第二个结合”的产物。因此,开辟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境界,必须努力推进“第二个结合”。
(作者系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教授)